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还存在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问题,只要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根本,从政府引导、评估体系与督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着手,仍能为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找到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政府职责的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估指标构建从原则到内容也具有特殊性。在科学发展观下,西部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估指标有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六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用于全面评估政府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人文背景、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应建立适合于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实现事权、财权、财力的有机统一,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特殊事权目前界定不 清,政府组织和安排收入的财政不明,财力不足、财政困难问题仍十分突出。为此,应全面评估和规范民族地区政 府特有事权及其与上级政府的责任范围,以便确定相对自主的财权和一定程度的税收立法权和调整权。国家要建 立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基本保障民族地区履行事权所需要的基本财力需求,并逐步提 高财力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材评估体系显示口译教材的评估和编写应以教材评估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而民族地区的教师在立足本民族、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教材评估理论,编写适合民族地区学生需求的口译教材,是真正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我国少数民族自治权、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和谐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政治制度。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前民族地区的治理存在不足和局限,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对我国民族采取"去政治化"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历史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极大的实践性,我们不是讨论废除而是应该讨论如何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如何进行完善和创新。少数民族政府作为一个政治体系随着环境变化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以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提升民族地方自治政府的治理能力和适应性以应对当前的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以及民族分离主义,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体系从来都是成功扶贫行动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当下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估体系存在着诸多缺陷,包括经济效益评估难以精准定位行动方向;社会效益评估指标项严重缺失;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和性别敏感性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地理与人文特性出发,秉持效率、全面、动态、地城、民族、人文关怀、可行的思想与原则,重新构建其效益评价体系.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重构民族地区扶贫效益评价体系:一是通过"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途径来达到计量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建立深入反映扶贫行动经济效率的模型与指标;二是强化社会效益评估内容与衡量指标项;三是增强效益评估体系的地域性、民族色彩和性别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公众满意原则应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终极标准。本文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以满意原则为标准,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应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及评估主体做一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透明化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打造民族地区法制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信息公开的透明政府。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设信息公开的民族地区透明政府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强化透明理念是透明政府建设的先导;完善法律体系是透明政府建设的关键;建设电子政府是透明政府建设的途径;推动公众参与是透明政府建设的目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民族地区透明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政府绩效评估没有立足具体国情与现实文化背景,出现盲目照搬和复制西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倾向.要克服这种不良倾向,就必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估体系,将其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出"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议题,阐释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以期形成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制度体系以及评估方法的系统考察,探寻适合我国政治体制、管理制度和文化背景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既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也是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性事务的主要标志。但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实现还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内容不健全、法律实效不强、法律结构不合理、法律体系内部不协调等问题。新时期要真正实现民族地方自治权,首先要形成民族地方自治权的法意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民族自治法规体系,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最佳形式。但在新时期,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自治地方未能很好地行使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未能很好地领导、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等两个方面。为此,需在实践中通过进一步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能力,加强党的领导等措施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民族法制的中国经验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进一步巩固发展,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它为当代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对民族团结概念作宪法安排以建构公民认同;以少数民族干部制度作为沟通的制度性安排;自治权作为发展权的制度设置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设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独特安排,保证了民族关系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以多元与一体并存的发展形式,保证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平等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当性、民族自治地方建置、自治机关民族化、自治权、民族法制建设等领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7.
论自治条例的立法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民族权利是自治条例的立法基础,因为在法律性质和特点上,自治条例是维护民族权利的立法,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配套立法,是规定当地自治权的具体立法.完善我国现有的自治条例,必须在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贯彻和体现它的法律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其自身特点。该制度在实践上不断得到创新,但仍存在法律与政策上的许多问题。因此,应从多个方面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开辟了新的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态势。这样的政治发展不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相关,而且与文化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的推动,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非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扩散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