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儒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翔海 《求是学刊》2001,28(2):19-23
如所周知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典型地代表了进入统一的“世界历史”以来早期“先进的中国人”被迫开启近现代化历程的理性自觉。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成熟形态与主要代表 ,现代新儒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鼎足而立的三大现代思潮。在基本的理论旨趣上 ,新儒家是主张中国文化现代化的 ,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 ,新儒家与其直接的理论对立面———西化派之间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但是 ,由于…  相似文献   

2.
J.﹄2 2 88房殿武八U 6J丹Uno ..古,自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通向自由的正确道路近代尚力思潮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论后矢无意识中国近代唯心论的“心”是什么?形而生学与资产阶级自由化试论穆勒的归纳观马浮儒学思想初探简论儒家的“中庸”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机吴方正庞发现王伟郭国灿杨永德魏义霞杨忠文魏志军膝复郑中鼎衣俊师一23.44一45·205·276·346·4文化与人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郭齐勇试图腾泥福林论僻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邵汉明评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一一兼谈会社主…  相似文献   

3.
在"后五四时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从各自角度对"五四意义"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从而形成不同的"五四话语"诠释系统。激进主义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于从政治、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革命范式与政治框架去解读和诠释"五四意义",建构了突出政治意义的五四革命话语诠释系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革命范式"、"政治范式"开始向"发展范式"、"现代化范式"过渡;自由主义建构了凸显文化变革、突出个性解放的启蒙话语诠释系统,表现为褒新文化运动贬学生运动,把文化运动向政治运动的发展视为"干扰"、"救亡压倒启蒙";保守主义赞成文化运动的路径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其经历了从接纳民主、科学"新外王"的"返本开新"到五四"文化断裂"的话语诠释系统转变。三大思潮对五四启蒙的不同程度认同以及对"五四意义"的多向诠释,进一步凸显了五四精神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相呼应,中国出现了主张用科学的、实证的原则来检验一切和衡定一切的科学主义思潮。而出于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宗教的恒常价值的目的,现代新儒家则对科学和哲学的功能作了不同区分;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从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认为只有发掘和弘扬儒学的基本精神,恢复儒家的“形上智慧”,从而重建国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信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文章对新儒家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局限进行了批判;肯定了他们关于科学与哲学具有不同功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一方面强调以儒家哲学为主体儒化西方哲学,另一方面又主张以中国哲学去批评、改造西方哲学,并希望由此成立整合中西的“整体哲学”,表现了一种“民族水位的世界主义情怀”。本文认为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吸纳促成了儒家哲学主题的现代嬗变,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则并未产生实际的影响。新儒家表现出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同的哲学倾向,其中包含着某些非现代性,但新儒家哲学所关涉到的问题及其提问方式对于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警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拔,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个目的常被学界忽视.学衡派主要借助白璧德等人的学说发掘儒学的人类文化价值,运用新人文主义解读儒学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他们努力追求“执中”原则,却失败于与新青年派的论战.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思潮更迭、派别众多、变化频繁,然而其分化和合流、演变和发展则主要地是在科学哲学中流行的实证主义(亦称唯科学主义)思潮和社会哲学中流行的人本主义思潮的两元对立、双峰对峙(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十九世纪中期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传折点。正是在康德哲学大综合后,开始分化出三条路线:一条是沿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路线,从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起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一条是与黑格尔同时代的叔本华创立了“唯意志论”哲学,连续演变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等,从而形或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所谓“人本主义”思潮;一条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差不多同时的孔德实证主义哲学,连续演变出从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到实证主义变种的语言分析派、结构主义、过程哲学等等,统称实证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9.
考察 2 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化运动 ,必须把握两个有重要的意义的支点 ,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这是两次基本文化取向相反的潮动 ,分别出现在2 0世纪前后两端。文化寻根思潮发起的重要理由之一 ,即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不良后果 ,而他们的责任 ,就是要续起传统文化之链 ,重塑或重镀民族文化辉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之间深刻的冲突 ,事实上反映了世界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横向接受与纵向继承等关系的紧张 ,这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严峻、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课题组于1987年9月9日至12日在安徽宣城召开了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暨工作会议。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等十五个单位的十七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南开大学方克立教授和中山大学李锦全教授主持。会议着重从宏观上对现代新儒家思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围绕着“现代新儒家”概念的界定,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形成原因、发展阶段、作用、影响以及代表人物等问题,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了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认识,明确了本研究课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的代表认为,所谓现代新儒家,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  相似文献   

11.
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20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由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化。虽然整个文坛的真正蜕变要到“五四”及其后才发生,但本世纪初已显露端倪。这一时期,被引进的西方文化思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及其返回自然论,叔本华的哲学及唯美思想,尼采的个人主义与“超人”学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等。这些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从思想、理论及创作形式上的一系列嬗变,中外文学观念发生了冲撞及融合,其具体反映便是传统文学观念开始产生变化,各种文体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内容及体裁形式上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翻译小说大批涌现。这些变化,为“五四”及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 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的关系,这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讨论得很多,尤其是新儒家探索的中心问题。新儒家在海外是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思潮。他们坚信儒家思想在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中,仍然有它的价值生命;认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与中国现代化不但没有冲突,甚而还是中国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动力。他们为此曾有许多论述。如果说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这些新儒家的“中坚人物”,主要抉发儒家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肯定儒家伦理精神有着普遍的永存意义;那么年轻一代的新儒家学者则把儒家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引发了一场“后/反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理论特征;最后着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滥觞和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转向两个方面,重点展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强调在发展中的中国进行深度文化启蒙,建构现代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求是学刊》2004,31(4):98-105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们的一些批评指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缺点与失误 ,往往不无道理 ,但相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功绩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 1 )以白话取代文言 ,完成了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2 )揭开了中国“人的文学”的新篇章 ;( 3 )彻底扫荡了“鸳鸯蝴蝶派” ;( 4 )取法欧美文学的经验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首次接轨。  相似文献   

15.
近代尚力思潮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近代尚力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力的发现阶段,力体现为外在的体质生命力量,主要反映在严复到20世纪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中,第二阶段是“力”向文学领域的渗透,由鲁迅到新文化运动,表现为崇尚情感、意志的“诗力”、“意力”、“强力”; 第三阶段,“力”向文化哲学领域渗透,即朱谦之的“力”的生命化、情感化的“惟情本体论”和战国策派的“力”的本体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尚力思潮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感性启蒙和感性精神重建的开始,标志着古典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家言行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洪 《日本学刊》2002,(6):88-104
日本政治家历来讳言政治哲学 ,但政治家毕竟是要信奉某种政治哲学的。世纪之交 ,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巨头提出了“奉公垂直伦理”、“自主性战略”等涉及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问题 ,迎合了长期以来日本社会中泛滥的大国主义、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政治家的迅速崛起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 ,而他们构建中的“哲学理念”也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来,中国哲学举步维艰,已陷入困境。人们非常不满于贫困的哲学现状,睁大眼睛,企盼新哲学的诞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哲学界展开了未来哲学的探讨。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传统派,他们认为未来哲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特别是儒家哲学的现代化。只要赋予儒学以现代含义,儒学就是最好的未来哲学。儒学的价值是永恒的,这就是新儒学。这一派势力强大,多是学有所成的大学者。另一种是西化派,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国哲学已经成为文物,已被历史抛弃,不可能再有什么指导文化的意义。引入西方哲学以取代中国传统哲学,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照 《南亚研究》2001,(1):67-72
在古代印度 ,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到奥义书时期 ,这种神秘的思想方法逐渐理论化 ,系统化 ,从而形成了古代印度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其中“梵我一如”是在奥义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 ,成为奥义书的哲学精华 ,同时也是古印度哲学的精华。它影响到沙门思潮甚至六派哲学的形成 ,以及今日的印度宗教。所以 ,想了解印度从古到今的宗教与哲学之思想内涵及其背景 ,对于“梵我一如”之思想的学习与把握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奥义书以前的“梵”与“我”之意义1、吠陀时期的“原人”以及“我”的意义一般学者把吠陀时期划分在大约公…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代保守主义文化思想的代表学衡派的研究中,学界认为其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思想是一种比新文化激进派更为稳健的文化建设策略。本文从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文化建构策略、治学方式上指出学衡派文化实践中并无太多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中西融合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文化民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吊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