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失眠的人对安眠药有种莫名的惧怕,担心一吃上就马上成瘾或失效,女性还特别在意会不会发胖等副作用,这些都是因为大家对安眠药不了解而存在的一些误区.其实,我也会失眠,并且偶尔服用安眠药.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时间睡眠质量都可以,更没有成瘾.  相似文献   

2.
《百姓生活》2008,(6):56-56
服药医学试验证明,服用一片安眠药,即可造成一段时间内的注意力分散,测距能力减弱,颜色分辨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头脑不清,困倦无力;服用某些抗生素会引起视力减弱,有的还会使人头晕、呕吐、失去平衡;止咳、镇痛  相似文献   

3.
酒后“发疯”服安定有人酒后手舞足蹈、哭笑无常、躁动不安,家人见状便取出家中备用的安眠药,强迫醉酒者服下,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酒精与安眠药有协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酒后服用安眠药会加强酒精中毒,甚至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0,(9):51-51
吃了安眠药通常只会让人昏昏欲睡,但英国一位陷入植物人状态长达6年的女孩,竟然在服用了一片安眠药后,奇迹般地恢复了生命迹象。6年前,这名叫艾米·皮卡德的23岁女孩因为受到男友唆使吸食毒品一大脑受到严重损伤,被医生诊断为永久性植物态。  相似文献   

5.
邹德萍 《华人时刊》2009,(12):58-59
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一段时间睡眠不好,常年服用安眠药,曾经引人关注。其实睡眠大有商机。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不适,许多情况下通过心理调整、饮食安排、体育活动等方式可以进行纠正,而不需用药。即使用也要少而精,避免药物对老人身体的损害。据调查,因接受药物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者占16.1%,其中60岁以上者占11.5%,为其它年龄组的2.5倍。 失眠。老年人睡眠易受外界和心理状况影响。睡眠不好,只要安排好生活,很多人不需要服用安眠药即可得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小恶魔”成为媒体热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法经济学思想为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解决途径。从理性选择角度出发,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犯罪具有特殊的成本—收益结构。未成年人非经济学意义上完整的“经济人”,现行制度下未成人犯罪存在成本过低,惩罚面临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存在责权不清、反向激励等现象。因而,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以及惩制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成本的特殊性,需要微观化现有惩罚机制、理清未成年人犯罪的权利义务、构建多方位未成年人犯罪补偿机制的建议。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及特征,为探索更好的犯罪惩罚及补偿制度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增设为立法目的,同时也将我国检察机关试行多年的附条件不起诉规定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将附条件不起诉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案件,契合了未成年人福利下对未成年人案件的非公开性、非正式性、迅速处理性和个别化处理的要求,但却有悖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由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是未成年人最大人权,因此,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促进未成年人福利方面所带来的人权保障要大于在正当程序层面上人权的消减,这是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得以确立的正当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介理应在其中承担重要责任。媒介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方面的责任有三个层面:一、媒介应严格遵守刚性法律原则,确保报道不披露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资料;二、不超越程序、不违反法律精神报道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三、不过分渲染未成年人犯罪活动及其情节、细节,以免妨碍曾经触犯刑法的青少年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既是对未成年人诉讼制度改革的实践总结,也是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的重大突破。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作为新型的案件处理方式,在实践操作层面仍存有不少问题。有必要从制度操作层面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健全考察帮教机制、细化相关程序和加强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从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成因及监护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相对不逮捕不起诉,并对如何改善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提出建议,希望相对不逮捕不起诉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得到更好地适用,从而挽救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2.
嗜睡是怎么回事 药物因素.主要指安眠药的副作用,因为有的安眠药作用时间比较长.另外,若老人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或低白蛋白血症,容易出现安眠药的后作用,表现为第二天起床后精神不佳,倦乏嗜睡. 疾病因素.当老人出现嗜睡状态,应该考虑是否有脑部病变,如脑部的炎症、脑瘤、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和脑血管疾病等.另外,老人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肺部感染等的早期症状,也往往是精神萎靡和嗜睡.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是生理、心理、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的人,由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决定其法律权益的特殊性。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不甚理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来加强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专业化。  相似文献   

14.
试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被视为弱势群体 ,他们的隐私权往往会被忽视乃至践踏。未成年人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自由权和通讯秘密权以及个人隐私利用权。任何干涉、破坏未成年人个人活动自由 ,非法调查、窃取个人情报 ,非法刺探、调查、公布他人隐私 ,未经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利用未成年人个人资讯情报等都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应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 ,则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虐待未成年人案件屡见报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宪章性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立法道德化、儿童福利制度立法空白以及政府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为发挥其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该有的作用,改革势在必行。借鉴西方成熟经验,《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中宜加入强制报告制度以及调查处理程序等规定,明确专门的保护机构,为未成年人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6.
社会调查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提供信息支持,帮助检察人员评估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家庭环境是否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然而,实践中外地户籍、流动性大的涉罪未成年人难以实现异地社会调查,成为该群体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低的一大原因。社会调查应以实现未成年人"再社会化"为目标,检察机关通过引导社会调查方向、借助社会力量异地转委托调查等方式,实现对外来涉罪未成年人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7.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流浪未成年人的产生,需要分析其流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相应的预防策略。导致流浪未成年人四处流浪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氛围不和谐、教养方式不科学;其二是社会原因,包括经济贫困、留守现象、犯罪因素;其三是个体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缺陷、情感性格缺陷、社会技能缺失。基于此,要想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的发生率,需要加强对家庭问题儿童的关爱与监管,需要严厉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向未成年人传播危害信息,轻则危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重则诱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致使未成年人和社会两受其害。当前,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保护在规范内容上存在零散性、滞后性与不彻底性等问题,结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国际经验和本土现实需求,亟待在刑事立法上增设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罪名。基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25条禁止性规范的启示,我国刑法应增设向未成年人传播危害信息罪,以尽可能切断危害信息流向未成年人的渠道,强化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前置保护与行刑衔接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既具有臆私权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未成年人隐私权易遭侵犯,既有现行法律规定不完善及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也与传统的教育权同隐私权对立有关.要加强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应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权方面的立法,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及学校的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在适用法律上应当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定,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内涵的体现。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同时在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过程中要严格限制适用的范围和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到"严进严出"。严格把握好公平正义的底线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