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原型理论来看,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即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型理论框架下对源语进行创造性叛逆后而得出最佳译文的过程。在此以原型理论为框架,结合《诗经》中文化意象的英译实例,对《诗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证明原型理论对于中英文之间文化意象的转换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译学界围绕"创造性叛逆"问题,形成了"忠实派"与"叛逆派"的理论论争。两派论争活跃了译学思想,也出现了一些偏颇与问题。"忠实派"的理论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实践要求,"叛逆"派理论则是对翻译成品即"翻译文学"的描述,但两者却将各自的主张绝对化。特别是"叛逆派",将翻译中的一切"叛逆"视为理所当然并加以肯定,没有看到翻译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叛逆",一种是"创造性叛逆",另一种是"破坏性叛逆"。而只有看到"破坏性叛逆",才能正确认识"创造性叛逆"。纵观中外翻译文学史,翻译中的"叛逆"逐次递减,叛逆中的"破坏性"逐次递减,是人类翻译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它一度是中国译界的热门话题;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均可表现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语际翻译中蕴含的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关联性原则(即最佳关联)的关系。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而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理论,可以为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有效的准则:异化与归化都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吴琳 《阴山学刊》2005,18(2):45-48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电影片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现为不同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即创造性叛逆在片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灵感思维在创造性叛逆中的运用,在电影的片名翻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必须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译文背离原文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从语言本身、译者的语言功底、译者的文化素养、译者的态度、委托人的要求和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等方面,论述了翻译作品中信息背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翻译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追寻文学翻译文本中权力话语的作用;建构文学翻译诗学中的伦理支撑等。语言哲学维度下的文学翻译诗学建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方法,彰显了文学翻译的灵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拟探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对重塑原文审美特征,传达相近审美体验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冰心译《先知》为例,通过分析得知,适度发挥译者创造性叛逆对一个好的翻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戚健 《南方论刊》2009,(8):48-50,58
商标名称的翻译不只是语义的对等转换,而是突出商品功能的艺术再创造。成功的商标翻译往往需要依靠译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摆脱原语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不拘泥于传统的“忠实”标准,有意识地加以变通或背叛,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式,达到等效的翻译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商标翻译最高层次的“忠实”。以“叛逆”求“忠实”,这就是商标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的主要方式有谐音寓意、纯粹译形、音形相融以及义形相融等。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文本中存在着大量承栽文化信息的语言符号和副语言符号。翻译界的“归化”与“异化”、“忠实”与“叛逆”争论不休,使得这些符号的翻译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而拟定的翻译标准,对文化信息符号的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学术概念名词的使用,专家和学者们各持己见。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比较其优缺异同,得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长期共存,但新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最终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概念名词也会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三民"就是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与文化富民。"文化三民"有着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经济的理论路径依赖。"文化三民"是以文化惠民、文化强民的理念推动城镇与乡村的文化建设,依照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路径,以梯次推进与并举齐张的方式,推动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三民"的深入实施,带动了系列文化惠民的新政策新举措;通过"文化三民"实现载体创新,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文化三民"实现方式创新,加快推动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对《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杨宪益先生基本上采取了"异化"手段来解决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体现译出语文化内涵;而霍克斯先生为了避免中英不同文化的冲撞和译入语读者的误解,采用了"归化"的手段。异译和归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方法",不存在哪种译法"好"或"不好"的问题,只要译文通顺、易懂,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合适性"原则即可。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不同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弄清楚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谨慎地处理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否则,一个文化意象的缺损,极有可能导致文化涵义的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17.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信达雅”翻译标准视角下,对培根散文《谈读书》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与鉴赏。分析译者如何跨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老一辈翻译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从而进一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核心源动力即创意与“长尾”理论十分契合,非主流市场往往更能产生创意,刺激创造者对流行元素的借用和“微创新”;其“长尾”市场既具有文化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又能与主流市场良性互动且形成多赢的经济局面,当然“长尾”与主流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利用规范的创意平台帮助文创产业“长尾”的发展,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使其始终处在健康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