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大乘般若学发展到南北朝的涅槃与般若相融合以后,其哲学的中心就转到了心性论方面,由慧远、道生开其端,中国佛教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至隋唐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都把心性哲学作为其宗立论的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有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8,28(1):35-38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立文 《江淮论坛》2012,(1):5-10,2
许衡宗朱子,传廉洛之学。他以“理”思想核心,认为“道理”是一以贯之的形而上本体范畴,“道”为伦理道德,“理”为道德伦理精神,二者均为伦理道德恒常不易的范畴;许氏承程朱格致之学,认为“格物”是“知”的前提,而“诚意”则是“行”的前提,提出“知行并进”的思维逻辑;许氏综罗张载与二程的心性之学,以“明德”为本体释“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以“立教”、“明伦”、“敬身”为变化气质、迁恶从善德三纲目;和合创新,奠定了理体学在元代受尊为宗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丁小平 《船山学刊》2010,(1):131-133
善恶思想,在佛教教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源于它与佛教的核心义理——缘起论、性空论、心性论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它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反过来,缘起、性空和心性等理论,又正是善恶思想的终极性依据。通过对善恶思想的终极依据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终极依据确证了现实的善恶,贯穿了绝对的矛盾法则,是促使佛教本身发展和社会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现实之用的特征.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体现在修行观上、心性本体论和境界论上,具有将心性和谐推展到现实人生,将内在精神和谐与应对世间智慧相结合的特征.研究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真道哲学以心性超越为旨归。其禅修观认为,执著于打坐的形式是无用的,修道的关键乃在于心的清静、慧悟;其经书观认为,读经不能以记诵为能事,而应当探意、采趣,即依心了悟文字背后的精神旨归;其丹道观认为,炉灶之事不是修道的枢要,修道的关键在于心地的"清静"。  相似文献   

7.
罗业栗 《理论界》2013,(1):134-136
老子哲学蕴涵着生态伦理智慧,有古为今用的借鉴价值。老子开创了道学,他从本体论观点阐述了道无私地创生了万物,在现实中德哺育着万物。他从道德层面倡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生共存在的哲学思想,并提出"道法自然"、"惟道是从"的原则。当代人具体化为,要维护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人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关系、人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关系等多种和谐。人与人、人与所有生态之间都担负着共同生存、共同帮助、共同养育、共同建构的道德责任,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做到保护地球、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适度需求、节约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当今人类要做到的生态伦理规范。根据中国国情,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性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要求。目前,高校对大学心性伦理方面注重不够,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不相一致,应重视大学生心性和谐的构建问题。对此,当代大学生可通过主体自我认知、实践的教化和发挥自主性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淀并凝聚为自身的内在品质,最终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孔孟儒学传统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孟子则进一步完善了人性论,提出性善说,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们是怎么探讨人性本质的,他们提倡的学习、教育、人格修养等方法会对现代人的思想构成什么影响,在社会高速发展之期,我们能从中吸收哪些经验教训,调整好身心,积极融入社会,以使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本文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道”和“权力意志”分别是老子和尼采的哲学基石和核心 ,以此为出发点 ,分别从他们各自的永恒轮回说、他们对“上帝”等观念的挑战、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对感性经验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 ,进一步加深了对二人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从理本体出发 ,以理气论性 ,由性而论心 ,由心而论欲 ,揭示人的善恶根源 ,主张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途径 ,去欲存理 ,去私存公 ,实现心灵的高尚。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实则是“存公理灭私欲”,这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揭示老子哲学的底蕴。揭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主要内容,即对自由的祈盼,以及老子拓展生命境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本身体现了和谐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老子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行小国寡民的治理,这正是其和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固然有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礼崩乐败”后出现的天道自然宇宙论和以道自任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但就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楚巫文化传统在老子哲学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就思考路径,还是概念符号的表达,老子哲学都脱不了楚巫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包含着对楚巫文化与宗周礼乐文化的双重否定,他对道德真实内蕴、宇宙精神的追求,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显露出与先秦诸子全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田照军  刘莹 《理论界》2009,(10):142-143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哲学,并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军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隋唐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宗教哲学的突出地位,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思想文化格局。隋唐哲学是繁荣的,儒家哲学在天人关系理论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然宇宙论和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不是唐代哲学的中心,最能体现唐代哲学特色和最高成就的是关于心性的学说,心性论作为人学形而上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学说,一种人生哲学。唐代的心性学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向,成为宋明新儒学的源头活水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老子的哲学视界还是自然伦理思想的构建方式,老子的言说都彰显了独特的整体论的文化哲学思维。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是理性反思的结果,渗透进了老子对于自然界恒常事态的理性直觉。正是老子涵括世界万物存在境况的理性观照,造就了他纵贯个体心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大)文化的整体论的生态主义思想。老子式的文化理性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彻底的文化自觉。老子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无缝隙、无隔阂的一体建构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凸现人文关怀和生态情怀的文化本体的世界状态图式。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文化哲学旨趣在于他对万物和谐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在哲学上主要不是论证宇宙本体“非有非无”的性空,而是以心性论作为其哲学核心。禅宗的哲学代表了唐代哲学的最高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新儒家心学这一学派,成为其直接的源头活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