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中国仍有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乡村政治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乡村积淀了几千年的村落家族文化对乡村政治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对村民自治、政治整合、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法治等方面。乡村的发展要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减少它对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其有价值的部分来促进乡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骆正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4.
袁德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132-139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通称.秦汉之后,士大夫从先秦的"游士"逐渐转变为依附于专制皇权的"士大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身的"两重性",即士大夫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种看似矛盾而实际又相维系的特点.这些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局势以及士大夫的政治性格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村落家族文化复兴对乡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2):27-30
村落家族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复兴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家族文化对于乡村政治发展与乡村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乡村,在凝聚民心和保持社区稳定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村落家族文化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乡里自治与国家稳定关系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为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乡里组织进行了研究。认为乡里组织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由种植文明所形成的家庭宗族结构,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思想,经儒家的宣扬和主张,横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延续几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封建国家看到了乡村政治文化的这种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出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充分利用宗族巨大的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达到对乡里社会和乡里百姓的严密控制,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8.
选举传播对乡村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热情的减退与乡村原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正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2):37-41
中国的村民选举是国家权力从外部输入的,村民选举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式推动"的特色。这种权力嫁接式的民主与乡土社会还有一个磨合期,所以村民选举在乡村政治文化领域还造成了很多的碰撞和不适,产生出一些负面效果。村民选举过程中的传播失效或传播负效果,正在伤害农民的政治价值观,耗散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想让村民选举不再伤害乡村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乡村社会结构上进行必要的纠偏与调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由种植文明所形成的家庭宗族结构,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思想,经儒家的宣扬和主张,横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延续几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封建国家看到了乡村政治文化的这种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出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充分利用宗族巨大的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达到对乡里社会和乡里百姓的严密控制,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46-49
家族势力和家族治理机制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在当代 ,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而出现了家族势力复兴的现象 ,在局部地区则形成了大家族强势干政的“家族政治”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具有其独特性 ,探讨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社会家族力量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景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95
东北古代文化作为一种边疆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学术界已有比较全面的总结.但对造成这些特点的因素,却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发展曲折,导致文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差别;阶段性民族融合成为规律,实现了文化整合,导致文化多元化.这些,是造成东北古代文化特点的最基本的因素.对诸种因素的探讨,会起到突破历史--文化表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卫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2-46
《水浒传》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其中描述的一些司法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司法文化的主要特点司法人员徇情屈法,司法判决不拘泥于律条,司法体制依附于行政。这些特点是由古代中国特定的集权政治和法律的伦理精神决定的,并且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42-45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孙晓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4):497-504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希腊思想是在近乎相同的历史时刻发生的,思想发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前思想资源,决定了这两种思想传统各自的发展路向。古代中国与希腊各不相同的数理科学背景决定了思想家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水平,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完成逻辑化的过程,相应地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哲理化过程的滞后。不同的神话、史诗传统也在根本上影响了思想家对于道德问题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政治文化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 ,但也具有自身的特性如 :理性主义传统、公民文化传统、自由至上传统、法律至上传统等。 相似文献
16.
王世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2):66-70
秦文化在东周时期属于亚文化,秦统一中国后秦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与周人相比,秦人政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和功利文化,其特色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崇尚法制的政治意识,变革制度的理性自觉;秦朝建立后,将自己的政治文化上升为政治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秦人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弘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96-99
中国古代监护制度是由“孝”、“慈”、“男尊女卑”、“矜老怜幼”和“天伦之乐”等五个法文化特质构成的。这些特质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制约,从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周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0-37
传统中国的“厌讼”现象及其原因作为一个法学、文化学问题已经被学界关注多年。但不知应遗憾还是欣慰的是,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厌讼”心理的存在是“厌讼”现象的关键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放弃用当今理论或术语去剪裁古典社会的做法时,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别样的情形首先,传统中国虽然存在几乎不到官衙解决纠纷的现象,但却可能不存在今人所谓的“厌讼”现象;其次,传统中国民众之所以不到官衙诉讼,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非部分学者所说的那样单一。 相似文献
19.
句町是古代中国西南骆越民族建立的一个方国.句町国宗教信仰的人文生态包括农耕稻作生产与村落文化生态、氏族王权与英雄崇拜、"三边蛮夷"冲突碰撞与融合、汉文化的进入与文化中转站等.句町国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巫信仰与鸡卜术、灵魂信仰与娅王花婆、祖先崇拜与布洛陀、乜六甲、国家--民族宗教雏形与麽教信仰、宗法性传统宗教与铜鼓墓葬等.研究句町国宗教信仰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蔡文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