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简单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及哲学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维特根斯坦是从简单性出发构建他的全部哲学的,其前期后期哲学风格的转变在构建原则上体现为从追求惟一确定性的"绝对简单性"向追求包容差异性的"相对简单性"的转变.在他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是简单的,哲学的复杂性是由于曲解我们的语言造成的,是我们追求简单性思想所付出的代价.哲学与生活的"意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回归日常生活,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更深的层面为解决前期哲学遗留的和未解决的"伦理学"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维也纳学派与前期维特根斯坦都以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为哲学路径,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为旨趣,他们在"语言批判"的同一维度上形成了拒斥形而上学与限制形而上学两种趋向,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哲学结论.雏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目的是想廓清形而上学的活动范围,并摆正它在哲学中的位置,而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的限制,则是为了捍卫更为重要的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对于人类文化而言,形而上学犹如康德所说是一种像空气般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永远不可能"告老还乡".  相似文献   

3.
林克庆  崔林  卫东海 《学术论坛》2007,30(12):26-2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我们将看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折"并不是单义的.其转折最直观地体现在逻辑与语言之上,同时,就其伦理与宗教的性质而言,它体现出来的毋宁是连续性.有鉴于此,行动的转折或转向行动成为维特根斯坦哲学真正重要的转折.其性质为宗教所表征.  相似文献   

5.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4-21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是20世纪哲学的一项丰饶工程。要更好地梳理90多年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必须注意处理好其中解释与说明、消解与重建、文本与语境等一系列必要却紧张的关系。强调维特根斯坦与传统的融合,还是强调维特根斯坦自身的完整统一,成为我们面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时不得不加以思考的一个难题。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成为哲学展开自己的既包括一般原则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象"、"逻辑空间"、"可能世界"和"必然性"是《逻辑哲学论》中的重要而晦涩的概念。通过"对象"与"原子"的比较,可以揭示"对象"概念的两个关键特征,并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逻辑空间"概念的问题在于:逻辑空间中的坐标轴是什么?可能世界在逻辑空间中对应一个点还是一个点集?答案在于,可能世界在逻辑空间中充当坐标轴。在"可能世界"与"必然性"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矛盾,维特根斯坦未能调和二者,这就是《逻辑哲学论》在伦理学领域内容匮乏的原因。借助"可通达性"概念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郑飞 《中州学刊》2004,(6):148-150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和冯先生在运用逻辑分析法言说"可以言说者"方面保持一致的话,面对"不可言说者"的人生问题,两者则终归体现出"沉默"与"言说"的分野,这种分野又从一个侧面透射出中西哲学文化之间的深层差异--精神性的内省境界与外在性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一生的语言哲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逻辑图像论,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前后两阶段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并非是对前期的简单抛弃,彻底对立,而是继承基础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式,强调以"己意"来意度、推想和体味作品的意旨,是对解释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参与,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它把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经典的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20世纪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思想差异,揭示出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语用学动因",指出发生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从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向语用分析方法转变的趋势,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后分析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游戏被认为是一个足以改变时代观念的革命性概念.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这一核心概念同"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遵守规则"等重要概念紧密相关.围绕"语言游戏说"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探讨,必将有力地推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把刑法解释的对象限定为刑法文本,是近代理性主义观念遗留给法学研究的学术遗产。但现代解释学表明,只要我们承认解释者合法偏见的有效性,解释的真实过程就不应仅仅是文本自身的独白,法律的意义只有在解释者目光往返来回于事实与规范之间,并在自己的"偏见"引导之下才能最终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刑事司法的核心任务,无非是如何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建立起没有裂缝的对接,司法的过程于是就成为一个案件事实、刑法规范和解释者之间的合意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词话"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元说唱伎艺及其名称发展演化的整个历史背景来看,"词话"之命名应为宋元说唱伎艺演化的结果.它是与"平话"相伴而生、从演说方式角度对当时盛行的主要说唱伎艺进行区分的产物. "词话"并非仅为元明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及话本的专称,在明后期及清前期还主要作为白话通俗小说和宋元小说家话本的泛称使用.因而一些学者沿袭"元明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及话本的专称"对明后期和清前期的"词话"相关文献进行解释,造成了多种误读. "词话"被引申为白话通俗小说和宋元小说家话本的泛称,既与"词话"、"平话"、"说书"等口头伎艺名称的混用有关,也与明人指称通俗文学的习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在对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追溯中,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线索时隐时现.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既是文学理论反思自身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学理论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这一层面的研究要致力达到的目标就是充分解释文学理论.这种解释的充分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学理论界日益关注的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并非都是文学理论本身所能够回应的.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文学理论的历史化和知识化,能够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20.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能思维和表象的经验的主体,而是哲学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中的对象或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也是世界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中发现和认识形而上学主体,如同眼睛和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视野的存在推论不出眼睛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世界中事实的存在来推论出形而上学主体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主体从世界的对象或事实中分离出来,并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置为世界的一个界限,这是他的逻辑观的直接结果之一。他主张世界是我的世界是自我进入哲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的自我才能被设置和保存起来。这种设置形而上学主体的方式虽然比较独特,但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