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表现”,是一个常引起非议的话题。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五四文学虽然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是彻底地反封建,但从艺术方式上看,则是具有鲜明的自我表现特征的。探讨自我表现与五四文学的关系及其取得成就的主客观条件,对于今天我们实事求是地理解这一文学主张,并正确地加以运用,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20年代初,随“五四”退潮,周作人文艺思想由矛盾、混乱走向转变,表现在:一、放弃“为人生”,提倡“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二、放弃“平民文学”,提倡“平民的贵族化”;三、抛弃文学的社会反映功能,主张文学的“自我表现”。其实质是片面强调文学的个人属性,割裂文学表现与再现的功能关系,扼杀文学的社会意义。由此开始,周作人逐渐由新文学主潮的带头人,变为自由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活动是主体的特殊精神领域的活动。当我们试图对主体创作作出某种界定时,我们需要认识创作主体其本质的自我。黑格尔曾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①那么,李清照在“寻回自我”的过程中其自我表现呢?我们认为,她在“返于自我”中进行了自我...  相似文献   

4.
陈翔鹤在浅草-沉钟社时主要以“为艺术”文学观来指导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注重自我表现,大胆表现知识分子的苦闷感伤情绪。他以人道主义的眼光来赞美儿童美好的心灵,把儿童纯洁善良的天性看成是理想人性的象征。他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去寻求精神家园,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下,他及时调整自己的艺术追求,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摆脱了前期的感伤情调,使自己小说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提倡“文学要回到文学自身”、文学“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性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因而提出文学就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这一主张。如何看待及其影响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加强作家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文艺向前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急待澄清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主张文学的“自然流露”、“自我表现”、“赞美自然”、“返归自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前期“思想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创造社前期的文艺思想,我认为也呈现这种状态。除了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外,还受到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和日本文学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在他们的文艺观和作品中所留  相似文献   

7.
继“五四”时期郭沫若倡导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新时期初始又出现过一场关于“自我表现”的讨论,就其作为建国以来首次“自我表现”之争而言,它是一种开拓,但因思想观念和理论积累方面所受限定,仍有一些问题遗留下来,加之今天创作中实际存在着种种“自我表现”的...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9.
“改革文学”一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为题材的文学,即写改革的文学;另一是指改革时期的新文学,即改革着的文学.目前在“改革文学”的论者中,有人专谈写改革现实的文学,有人则专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而有些谈改革中的新时期文学的人,往往不屑于去谈写改革的现实生活的文学,认为那是“甘当时代的传声筒”的文学,是不够“超脱”的文学,是不能算作“纯文学”、“纯艺术”的文学.而有些写改革现实的文学作家,又反对那种只重表现“自我”,无视社会时代,脱离现实生活,偏于“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的所谓“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生活”、“超越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史论著一直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争缘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对峙,这其实是一个重大误解。文学研究会的初衷在于建立“著作工会”,所以它明确宣称对于“为艺术”与“为人生”两不偏袒。这种网罗天下的姿态使得它迅速壮大并居于新文坛的中心,给“后来者”创造社的崛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对于“为人生”与“为艺术”本无偏见的创造社,为了自身崛起的需要,只能采取“挑战”姿态,不得不对作为“著作工会”的文学研究会一切从文坛需要出发的“功利化”倾向进行抨击。因此,“为人生”与“为艺术”并不是双方之争的根源,相反,由于论战的需要,反而造成了文学研究会的眼光变得更加“现实”而创造社则进一步偏向于“浪漫”激情。  相似文献   

11.
秦林芳 《河北学刊》2003,23(4):141-145
浅草 -沉钟社顺应着文学多向度革新发展的要求 ,在文艺思想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特有的文化心理 ,但也与他们广泛接受中外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它置入时代要求和文学传统构成的语境中观照、考察 ,这种二元文学观呈现出双重意义 :其中 ,前者强烈地反映了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猛烈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陈腐传统 ;而后者则积极地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学消闲传统以及“瞒”和“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解释学大师加达默尔认为 ,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 ,不是游戏中的人 ,而是游戏本身。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自我表现 ,是一个不断往返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游戏不仅实现了自我更新与变异 ,而且它还能使其自身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被反复地去表现与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文学意义的发展规律来讲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作用。事实上 ,文学也同样是在不断的意义变异中实现自身统一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存在的扩充的 ,因此可以说 ,作品的存在作为一个意义整体 ,已经超越了每一次阐释活动的特殊性而具有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是艺术真理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变”与“不变”的意义辩证法 ,同时也是加达默尔“游戏说”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自我表现”到反“异化”——郁达夫文学观及小说主题阐释●赵海彦“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本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是指在中国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生活的非人化现象。所谓“反异化”则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道主义去指称起诉抗议非人的存在。如果依据外在...  相似文献   

14.
对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一场文学论争,笔者提出三点认识,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人生派”也重视艺术的力量 文学研究会一成立,斗争的锋芒就指向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旧文学,特别反对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他们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宣  相似文献   

15.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前期创造社作家艺术追求辩析魏建一、“自我表现”的深层涵义“自我表现”,是一个自身内涵和使用范围都非常宽泛的文艺范畴。从最宽处讲,它是对各种文艺创作活动本质的一种解说。再从次宽处来说,它又是相对于客观再现而言的别一种文艺形态。具体到前期创造社来说,除其...  相似文献   

17.
七等生是个风格独异、个性鲜明的文学“怪杰”。他在台湾文坛上的出现,有如一颗光奇色异的新星从海岛上空悄然划过,给台湾文学界带来一片困惑与不安,也使许多人为之神纷意乱,从而成了人们探索、争议的一个焦点。其实,七等生的“怪”,并非故弄玄虚,也不是有意“立异造奇”,而是一位虔诚文学使徒的执着追求。本文拟就七等生小说的自我表现、内心刻划与灵魂形象塑造这个问题作一断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七等生三十多年来与众不同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生命力来自人民,“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生活给予文艺家以创作的源泉;人民的创作给予文艺家以艺术的乳汁;人民的语言给予文艺家以丰富的宝藏;人民对文艺的鉴赏给予文艺家以创造的活力。批驳了以农民意识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论;反反映论;“自我表现”论;“贵族”文艺论等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从“文章”到“美文”一脉相承的是“深于取象”的艺术思维、“藻饰”“美言”的审美观念、发愤抒情和通脱适己的创作心态与美学风格、“随物赋形”的艺术追求。现代人把中国现代散文界定为“美文” ,形成文学散文、个性艺术和自由文体的观念 ,是对传统文学观的继承、突破和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