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2003-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按其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采用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 DEA方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并借鉴CH模型和LP模型,建立各省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和各省份的研发存量、各省份通过ODI获得的外国研发存量溢出的回归模型,以研究中国技术获取型O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显示:O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产生了正效应,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技术进步起主导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时空差异;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技术效率的波动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与规模效率的关系不大.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不仅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而且在不同区域农业投入的重点领域应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县域人均GDP作为衡量县域经济的测度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定量分析1986~2007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发现,辽宁省的绝对差异逐渐增大,而相对差异在2000年之后逐渐缩小。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之间的总体差异,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发现:辽宁省总差异的变化并不是由某一部分差异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三大区块间差异和区块内部差异共同作用引起的,辽中北区域和区际之间的差异变化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居民税负地区性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主要关注农村居民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而税负地区性不平等的问题被忽视。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带之间、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税负的差距呈缩小趋势,而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带间及经济带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文章的结论为农村税制改革提供了客观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认识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区域的差异,是合理平衡资源与环境发展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条件。运用SBM/超效率SBM模型,通过对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静态水平和动态变动进行测度,可以深入分析省区差异、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年均值为0.706,从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倒U型演化过程。虽然三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但省区间的差异性有所下降,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条件β收敛性。研究期内效率水平改善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1996—2010年全国范围内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FDI、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完成中国及其部分省级行政区农村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其区域差异演变特征、碳排放公平性与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虽存在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结合其变化特征可大致划分为“波动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持续上升”四个不同阶段。各省份2021年农村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居首、上海最后,排在前10位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56.35%,而后10位仅占11.26%。第二,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差异在多数年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具体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三类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特点。从总体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相比区域间差异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各省份农村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非公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海南为代表的13个省份相对以较多的农村常住人口抑或农业增加值引发了较少的碳排放,客观上承载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压力,而青海等17个省份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基于人口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其间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数和区位熵指数测算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运用Moran'sI指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考虑了空间相关性之后,文化产业集聚的市场规模效应下降,而专业化分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ESDA分析方法,运用2001-2015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双变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两类双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全域空间相关性;而局域空间分析则显示出两类双变量存在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东部地区各省份多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而西部地区诸省份大多呈现负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省区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EA-Tobit两阶段法分析中国各省区1990年至2009年间竞技体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合Malmquist指数考察各省区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率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效率也在逐渐提升.竞技体育效率的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效率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重视竞技体育行业规模的提高,进而有效地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技术效率.东部地区应该特别注重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从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单指标分析和多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2个方面测度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大,不仅表现在四大板块间,而且表现在省际之间和四大板块间差距的拉大;进而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差异形成并拉大的原因主要以外因为主,尤其是国家发展政策的倾斜;最后针对区域空间差异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即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而促使区域发展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三大地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的发展能力、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了现阶段中国总体上表现为高碳或相对高碳的经济特征,省际间及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明显,指出各地区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应遵循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各地区间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是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以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东中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考察经济社会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六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而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2013—2019年均增长率最大的地区是重庆,增幅达8.4%,其次是西藏、贵州和四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7.4%和4.8%。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阶梯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分布来看,2013—2019年间,中国中西部整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东北地区省份数字经济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明显。数字经济在东中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的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趋势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的分析表明:(1)资本积累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资本—产出比的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体现;(2)资本积累方式在1988—1990年发生了部门间转移,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必然;(3)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状况相适应,地区间资本存量水平的资本积累速度分布大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排列;(4)各地区资本—产出水平的差距长时间比较固定,这可能是资本要素流动和比较优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区域,其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省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收敛与空间收敛对比分析着手刻画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趋势,使用时间收敛模型与空间收敛模型并结合静态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数据,从时间与空间两视角对西北省区地市级层面经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呈较强波动性,2008年至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收敛趋势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分析后,空间收敛趋势与时间收敛趋势基本相同,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减小,空间收敛测度结果更为明晰。经典收敛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性不明显,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收敛现象;空间收敛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研究认为,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应打造西北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保险业绩指数的区域保险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保险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分析、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指标主要有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但是在比较各省市区域保险发展业绩水平时,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三项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都不能全面反映各省市区域保险发展业绩水平.引入保险业绩指数,对各省市区域保险发展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区域保险差异,促进区域保险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产业-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产业、行业人口省区间和区域间分布现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和16大行业在省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定性和定量探讨影响产业-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5年各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农业集聚序参量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农业集聚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各省份之间的耦合度存在明显差异,整体看,东部地区耦合度低于中西部地区;从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看,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农业集聚,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东中西部地区需要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职业人口在省(市、区)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研究表明,中国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市、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也差异明显,且不同职业人口在省、市、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中国就业人口职业构成性质传统与现代并存.此外,文章定性和定量探讨了影响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湘鄂渝黔边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营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湘鄂渝黔边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地域圈,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环境相同,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优势。但边区旅游产品重复雷同,旅游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市场宣传促销缺乏整体性,影响边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只有加强区域合作,选准目标市场,实行分级分层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