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支“金曲”词调.关于其音乐渊源和创调时间,历代主要有创调于隋炀帝、李德裕和开元教坊三说,而以开元教坊采录或创制最为信实;以敦煌词《望江南》“敦煌郡”双调体一首为最早,李德裕《谢秋娘》佚词和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以及晚唐皇甫松等《梦江南》等词,皆为《望江南》之改名与异名.关于《望江南》词调的声情特征,通过对所属宫调和歌词字声等方面的考察,可获知它具有清越、和婉的总体特征,兼具南吕宫“感叹伤悲”和大石调“风流蕴藉”的审美风情. 相似文献
3.
4.
在词的产生之初,词的文学语言只是音乐语言的附庸,在当时词人的意识里,"调即是题",词调名同时兼具词题的功能;随着北宋中期词的观念的巨大变化,词的文本自身的社交功能和阅读功能逐渐增强,词人越来越多地"调外标题",继而"衍题为序",词题和词序被词人较为普遍地运用,这也是词逐渐脱离对音乐的依附、成为独立的韵文体制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洛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5
本文首次对《全宋词》《白石道人歌曲集》《清真集》《碧鸡漫志》等文献中关于词调和宫调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律词与"宫调"的关系及相关问题。认为"宫调"对于词调词作(的唱)并无决定性意义;词调并没有、也不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称律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说者所声言的每个词调"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作词者"依声填辞"是"依各词调具有的‘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填入文辞"是绝对没有的事,也根本不能有的事。 相似文献
6.
陈水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7-152,192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话语,既表现在对词的体性问题的探讨上,也体现在清初不同词派对于词学主张的阐扬和词史观念的表达上。 相似文献
7.
张仲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123-124,129
历来关于蒋捷词派归属问题争论不断,根据《竹山词》文本归纳出的"贺新郎"、"霜天晓角"、"瑞鹤仙"、"高阳台"、"秋夜雨"5种词调为蒋捷的常用词调。虽然"贺新郎"为豪放派的常用调,但不能因此断定蒋捷属于豪放词派。通过对《竹山词》常用词调的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蒋捷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趋于多样化,这与南宋末年词风的多样化是一致的。当然,因才力所限,蒋捷未能熔铸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导风格,最终仅是一位百炼未能成钢的"杂家"。 相似文献
8.
王卫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23-32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相似文献
9.
谢桃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95-101
今存之宋金《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及南宋《张协状元》戏文,它们的曲调有一部分吸收了词调,但已有性质的变化。此外它们的曲调还有来自唱赚、唐代教坊曲和唐宋大曲的,而且皆与宋词词调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可补宋词词调之阙,为研究中国音乐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卫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6):45-54
综合考察唐宋词体观与流行词作,有三类词调应时而生,互有渊源,时有分合,在词体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类能彰显诗词体渊源与分别,中唐已形成,体势与近体诗相似,而能凭借微妙变化自成特色,在唐宋流行词调中占比例最大;第二类能奠定词体本色,形成于唐末五代,具有句短、韵密、变化繁多的鲜明特色,擅写柔情曼声,是促成词体定型的关键词调;第三类能发挥词体兼容性,形成于北宋,具有篇幅增长,句、韵、律等更灵变的优势,是宋代最具活力与容量的流行词调,既能促成词体变体,又能守护词体特色。系统研究这三类词,有助于把握唐宋词体的演变规律与名家名篇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宋词传播的主要方式,对宋词的即时传播有很大的作用。艺妓传唱,男性歌者歌唱及吟诵传播是宋词声音传播的主要方式。宋词的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和传播场合不同,其传播效果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郑家治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32-35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3.
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53-156
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当事人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人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在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巨虹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42-46
敦煌词中的“征妇怨”类作品较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研读敦煌词中与征妇有关的词作,透过征妇这种社会角色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可以了解战争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陈娅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127-128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高师声乐教学除了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注重"声、情、理、心"的训练,即:重视发声练习,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加强学生对歌唱原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马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85-87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玉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58-62
词体天然具备着一种介质的属性,它穿凿游刃于雅、俗间。中国传统词论对词作之雅、俗评判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这属于传统词论的一种生态平衡,除了证明接受美学的多解性,更可从古代文化思想对词论产生的直接影响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8.
张惠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把宋词作为一种历史语言现象加以探讨,分析其声韵特征及当时的语言实际对它的影响,指出后世声韵著作与宋词声韵实际的异同,及与宋代词论家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113-116
昆曲艺术兴起的16世纪前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生长,市民阶层壮大、崛起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主要的戏曲受众。这致使昆腔传奇显现出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在戏剧舞台上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