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后,对八旗奉行恩养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采取了劝业归农、设厂办学、选壮为兵等诸项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旗人的生计问题,却进一步瓦解着日趋灭亡的八旗制度,对八旗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农田水利事业较受重视。通过修建众多渠井工程,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农田水利事业有所发展。这必将对直隶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苑朋欣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2-44
直隶农务总会是清末新政时期成立最早的农会,有着自身的特点.直隶各级农会成立以后积极活动,对促进各地农业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苑朋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9-33
山东的植树造林在清末新政时期备受重视,各级官吏和新式社会团体农会大力倡导,林业公司、林业会、树艺局、林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纷纷设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清末政府的农林政策,山东地方当局对发展林业的重视,德国在青岛造林的刺激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为当时山东植树造林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自救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吏治腐败犹如政治之癌,在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制度之上滋生蔓延,形成了一种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从而葬送了新政,加速了清王朝的败亡。清末新政的失败警示我们:改革时期,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时期,必须处理好推进改革与治理腐败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会给改革44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反之,则会葬送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胡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1):137-139
依据湖广总督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修律路线,清末新政时期修律的主要程序是编订商律、修订刑律和译法三项,其中修订刑律的内容是改良诉讼与刑狱,主要方向是刑罚由重改轻 修律的模式是效仿日本法制 修律的论证方式亦是取资法古、仁政和情理等传统法资源。此间法律修订在清廷内部虽并未引起较大争议,但亦有明显的分歧出现。 相似文献
7.
李德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60-161
八旗是清朝入主中原并维系其统治的军事支柱,但在抗击外来侵略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旗军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末新政时期,为了重振八旗,清政府对八旗军制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有其进步意义,反映了时代对八旗的冲击。但是,八旗军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近代化的目标。八旗的发展趋向仍是沿着旧体制在继续衰败。 相似文献
8.
陈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94-98
20世纪初,新教育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进入乡村社会,由此开始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但新教育不仅没有获得乡村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且各种教育冲突不断,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诉讼即是教育冲突的重要表征之一。文章以新政浙江乡村发生的教育诉讼案件为例,考察了乡村教育冲突情况及其对近代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苑朋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清末新政时期,山东传统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管理机构、农会组织、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业公司等一批新式农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上.这是当时山东农业生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困境和危机的情况下,由清政府推动、山东各级官吏及乡村士绅组织倡导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农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山东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标志着山东农业近代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0.
韦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180-183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于1901—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始称“清末新政”,它的实施开启了中国走向初步现代化之路,这些改革措施也涉及到了体育领域。本文通过考察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认为它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韩蓓蓓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行使直隶总督之权责,大力执行各项新政。为兴办新式学堂提供师资队伍,袁世凯大力倡办师范教育,自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且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初步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主要探讨了袁世凯兴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长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
在"新政"时期,女子职业学校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教育形式.本文从分析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出发,对当时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它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女子职业学校的滥觞,既得力于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职业意识的觉醒,又是妇女追求解放的要求和必然. 相似文献
15.
王天奖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一 清末,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以近代科学知识和外国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近代教育也先后在南北各省萌芽和成长。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地处中原的河南,虽然起步稍晚,进度较慢,但也没有例外。 相似文献
16.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介绍了日俄战争前后两个时期,即属于科举制旧式教育的前期和属于近代新式教育的后期的吉林教育状况和发展情况。尤其是着重介绍了在吉林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白山书院和崇文书院及新式教育的五关小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外语学堂等。简述了前后两个时期在教育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王永进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83-85
清末新政是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改革促使这些因素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或量变。传统的政治机制、经济机构、文化体系等都发生解体和分化,现代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新起点和加速场。 相似文献
18.
戊戍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给了清王朝以猛烈冲击。在二十世纪初年民族危难深重的局势下,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缓和阶级矛盾,于1901年元月(光绪廿六年底)发布了“变法”上渝,内言:“世有万古不之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①。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间,陆续推行了:改刑律,改军制,成立练兵处以编练新军,办巡警,裁冗员,设商部,奖励实业,废八股,停科举,设新学,提倡出国留学等一系列“新政”措施,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 相似文献
19.
20.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气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苏区的财政事业也开始产生、发展起来。从1927年10月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党的财政工作经历了由军队筹款自给到建立各种税收制度的转变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财政工作路线和政策。本文拟就土地革命时期党的财政工作政策的演变及特点,作一简要叙述,以就教于经史学界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