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无论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还是诗歌所创造的山水境界来说,“诚斋体”山水诗皆有别于传统的山水诗歌,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倾向。这种世俗化倾向的形成与他的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齐梁时期的山水诗创作不象刘宋那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阶段,当大谢、鲍照的山水诗创作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高峰之后,齐梁的山水诗人在许多方面都是承其余绪而发展。但是,当我们循着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目的、功能这一线索来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齐梁山水诗在这方面显示出的新特点;而且,在景物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诗歌的美学风格和情感基调上都有许多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我国山水诗歌这一文学中的大宗 ,也觉醒于这一时期。本文依据翔实的资料 ,较全面地考查了东晋高僧慧远及其以前的山水诗歌 ,指出中国的山水诗到了东晋后期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 ,而高僧慧远则是中国山水诗史上第一位自觉咏唱山水的诗人 ,对谢灵运以后我国山水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诗歌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千百年来,在这片沃土上笔耕的诗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动人诗篇,也以这些宝贵遗产的熠熠光辉,烛照后人,使山水诗这一领域内人才辈出,花开不败。当代山水诗无疑深受了我国古典山水诗歌的影响,又无疑有其光大创新之处。本文试就古今山水诗歌的某些方面作些粗浅的比较分析。山水诗,注定要描山绘水,述记历史胜迹,状写风土人情,刻画风光物态。因为这样,就使古今山水诗歌有了比较相同的题材内容,或相同相似的描写对象。洞庭湖就是古今许多诗人描写过的。屈原有“跟杨兮秋风,洞庭波…  相似文献   

6.
<正> 谢灵运乃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山祖师。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诸如曹操、庾阐、谢混等人多为学术界所瞩目,而与谢混同时的慧远,却很少被人提起。事实上,慧远自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慧远实乃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从山水意识的角度来看,孔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天人合一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山水以情感、理性和智慧,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空"、"寂"品格。  相似文献   

8.
周昌梅 《南都学坛》2007,27(1):78-81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谢氏子弟在山水诗的写作中,借鉴了山水画艺术领域里的创作经验,重视景物的布局(聚散、虚实、远近、大小、动静等)、设色(浓淡、明暗、冷暖等)、线条(疏密、曲直等),从而形成诗歌鲜明的画面感。谢氏子弟以画为诗,显示出高超的写景技巧,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简论韩孟诗派的山水景物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山水景物诗发展到此时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这时的山水诗不仅在后人目为唐音正宗的王维、孟浩然等人手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成功,就是其他各家各派诗人也能各尽所长、各展所能,这就使唐人山水诗形成千汇万状的景象,给人以五音繁会、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变化万千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致公认谢灵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对其山水诗的艺术评价却并不一致,甚至分歧很大。究其原因,当是甚为复杂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由于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认识不同,所以导致对谢灵运山水诗做出迥然有别的艺术评价。评论和研究谢灵运诗歌的诗话和论文,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可是,迄今尚无一篇研究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专文。本文拟就此做粗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山水诗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歌,“超越元明,上追唐宋”①,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在清诗二百六十年的历程中,山水诗尤以其丰富多彩的风貌而引人注目,无疑是标志清代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清代山水诗的昌盛是以时人自觉的山水审美意识为基础的。自初清至晚清,诗人们对自...  相似文献   

12.
孙绰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精通诗、赋等多种文体,其后期玄言诗由玄理转向玄境,推动了中国诗歌意境的发展;其山水诗赋、模拟民歌之作对南朝山水诗、宫体诗等诗歌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首开风气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对南朝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维创作了一系列终南山诗歌,其中不少篇章体现了王维乃至盛唐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全面考察《诗经》、汉赋、六朝诗歌中歌咏终南山的篇章,以此为基础,对王维的终南山诗从意象、意境及创作思维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山水诗产生、发展及嬗变的轨迹,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其典范意义。盛唐诗人将不涉理路、排除知性干扰的纯自然山水诗创作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极具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二百多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以这些诗与“二谢”、王、孟的山水诗相比,思想上更胜一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我国的山水诗独立于晋、宋,兴盛于隋、庸。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热的过程。尽管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内容杂沓,但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写山水之美,一种是除了写山水之外,还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胡念贻《论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慨,又往往因作者各自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身份地位、阶级意识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山水诗历来被认为是由魏晋时期玄言诗发展变化而来的,一般把曹操的《观沧海》看作是最早的山水诗。笔者对《诗经·小雅·鹤鸣》的内容及其历代评论进行分析,辅以先秦历史背景的考察,认为此诗是一首完整的山水园林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中的《小雅·节南山》和《楚辞》中的《九歌·湘夫人》等,可以说是山水诗的滥觞。汉魏时期类似作品出现较多,但并不能形成流派。到东晋谢灵运出,以东南山水为其诗歌主要题材,遂开启了山水诗派。唐代除了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派外,其他诗人如李白、杜甫都写过不少出色的山水诗,这正说明祖国山水陶冶了诗人,而诗人又以自己的彩笔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但是,同样是写山水,  相似文献   

17.
江淹的山水诗多用“望”字统领,以便于描写远望之景,亦有助于抒发悲哀之情。这种以“望”字领起全诗的结构特色对谢灵运事—景—理的结构模式是一种突破,同时也有利于山水诗向情景交融的方向过渡。江淹山水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于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很多文学家族,其中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独创性,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山水诗中完成的,而山水诗的创造又几乎是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其中,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以及谢朓对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由"风骨"向"意境"转换的关捩点上,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诗创造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慷慨激昂、以热血献祭维新变法的壮烈行为是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在动因,他学识淹博,体思精深,仰天长啸而柔肠百转的情怀是其山水诗歌内涵丰富的基础;他的山水诗包括幽峭险绝的关陇风光、清奇瑰丽的湖湘胜景和少量苍茫劲健的幽燕关隘塞垣;多寄寓个人心志、发抒家国之感,刚柔兼济、风格多样,语言清新、色彩明艳是其山水诗显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苏山水诗拓宽诗歌表现主题的范围、较早运用完备的格律诗描写自然景物、艺术风格清新自然、山水诗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 ,从而得出苏是改变初唐宫体诗风、促进山水诗成熟的关键诗人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