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荣晋同志《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下称“年谱”)主要叙述王廷相的思想学术,也涉及廷相的文学活动,关及明中叶文坛领袖、“前七子”首要人物李梦阳。书中有些漏失,本文加以补正。【补】(一)嘉靖元年十二月八日,作《战国策序》。《战国策》(高丽活字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王廷相序末署:“嘉靖改元腊日仪封王廷相  相似文献   

2.
不复顾惜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瀚初任御史参见都台王廷相时,王廷相给他描述了一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相似文献   

3.
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字从目从木,会意,息亮切(xid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人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者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朱熹注:“相,瞽者之相也.”即瞽者的牵引扶助者.《尔雅·释诂》“相,导也”,即导引之意.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虽然是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哲学体系内却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文试就其哲学体系内在矛盾的原因,作些初步的分析、探讨,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教正。柳宗元的哲学体系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气”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矛盾是这个矛盾体系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于“气”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气”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多层含义。柳宗元对于“气”的理解,同样包含着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意义。柳宗元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元气是客观物质这一说法,在其著作的许多地方肯定了元气是物质性的客视存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唯一本源。《天对》说:“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这是说,阴、阳、天三者的结合受着元气的统一支配,元气的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鲁宾离开华尔街,成为比尔·克林顿的主要的经济政策顾问。本文是他的新著《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In an Uncertain World: ToughChoices from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的两篇摘要的第一篇,他回忆了后来以“鲁宾经济学”著称的学说的诞生内幕以及作为财政部长慎言慎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7.
王廷相的历史哲学如同他的自然哲学一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是由古和今、因和革、理和势以及变和常诸范畴所构成,有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哲学范畴体系。一、古和今古和今这对范畴,是王廷相用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或趋势的一对范畴。王廷相在“古今之变”上,是一位著名的历史进化论者。他的基本论点是:“道无定  相似文献   

8.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9.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10.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1.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12.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13.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武侠小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这就是“侠”。侠多凭武技主持公道,故《韩非子·五巍》云:“侠以武犯禁”。“小说”一词按《汉书·艺文志》所云,即“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合而言之:民间流传的,描写凭武艺行侠仗义的叙事文学作品,即为“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5.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17.
安娜与贞子     
(一) 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给其长兄德富苏峰的信中写道:“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此信后作为他的长篇小说《黑潮》的“代序”)。德富芦花遵循世界文学三位大师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黑潮》(1903)。当我们研读《黑潮》时,发现它与《安娜·卡列尼娜》(1877)在反映社会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19.
员半千其人     
清代钱塘人瞿塘在《通俗编》中云:“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苏、杭之谚乃傲于此。”一个私家庄园竟能得“天堂”之美誉,乃至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谚亦“倣于此”。人们对当年员庄的规模之大、名声之响颇感惊叹。叹服之余不禁设问:员半千是何许人?他那座“极风景之胜”的庄园又在何地? 员半千,初唐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文苑中·员半千传》云:“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旧唐书·忠义上·王义方传》云:“半千者,齐州全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陆机首倡“诗缘情”。他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在此之前的传统文学观主要是“诗言志”,虽然荀卿及《乐记》都认为诗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诗大序》亦云:“情动於中而形于言。”但秦汉以前所言之情与六朝略有不同,它至少还不是生命形态的整个表现,言情的目的多在于“憾恨志意不得逞展,抒中情而属诗”(庄忌:《哀时命》),忽略抑或缺乏感性的活力。譬如荀卿认定乐可调和礼,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乐记》断言礼乐相通(“乐者,通伦理也。”),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是如此。古代诗乐一体,《诗经》言情固多於道志,此就创作而言,说诗者也许大相径庭,或以为“天下不治,请陈桅诗”(《荀子·赋篇》),或以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或以为“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文心雕龙·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