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傅山全书>中"(麦连)(麦善)"二字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广韵><集韵>诸书,其义皆称为大麦,或大麦新熟所作饼餌.作为准确的名称来说,应为(麦善)(麦连),傅山逆称为(麦连)(麦善)者,或许别有原因."嗢陀南"一词是佛经中的一句术语.丁仲祜氏<佛学大辞典>载:"嗢柁南"之称"嗢柁那",译曰"集施",为传法心印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3.
“右玄”生日所推之年非傅山生年何言《傅山全书》所附尹协理先生撰《新编傅山年谱》定傅山生年时,依据的一条重要资料,也是其提出的唯一新证据,为傅山《霜红龛集》中《右玄贻生日用韵》诗。此诗有句:“生时自是天朝闰,此闰伤心异国逢。”作者自注作于乙酉年(164...  相似文献   

4.
“晋人”非傅山别称姚国瑾“晋人”人一词,散见于傅山父子及友人诗文中。尹协理先生《新编傅山年谱》将“晋人”作为傅山之别称,谓傅山“尝自称晋人”。并举例三,指出:“此为青主自称晋人之由”。余以为其所举三条均不足为证。证一为《苦陶先生于王抚军座上作诗依韵代...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文物局藏有一套傅山批点《庄子》过录本。底本为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据明世德堂本校刻。过录本封面朱笔题“傅青主批点庄子”。书内《秋水》前十七篇均有朱、墨二色圈点,并有若干眉批、根批与旁批。虽非傅山墨迹,但经考证,我们认为实为傅山原作之传本无疑。其理由如次: 一、傅山自称“学老庄者”,对《庄子》研究颇深,批点《庄子》乃题中应有之事。他曾说:“老夫学老庄者也”(丁本《霜红龛集》卷十七),“愚父子学庄列”(卷二十三),“我本徒蒙  相似文献   

6.
古荆为巴说     
长期来学人多谓荆即是楚。笔者对此颇有疑点,以为荆本是指巴族。此或妄说,冀识者指正。一、说荆地之得名古华夏活动中心以南的江汉周遭,最早并不称为“荆”,而是包含在泛称为“南”的地域中。《诗·国风》中有《周南》、《召南》。《吕氏春秋·音初》谓:“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山之阳,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周南在汝、汉,召南在江、沱。此外,也还有与“南”有关的名称: 南交《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伪,敬致。”《史记·五帝本纪》则作:“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南国《诗·小雅·小曼之什》四月篇:“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相似文献   

7.
张颔先生释傅山《[麦连][麦善][口温]陀南赋》之“[麦连][麦善]”为一种以莜面为原料的山西风味食物,其解释不甚准确。“[麦连][麦善]”实为“碾转”,是我国古代产麦区把将熟尚未熟的青麦磨制而成、以庆贺麦收的一种尝新风俗。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文物局藏傅山批点《庄子》过录本,封面朱批“傅青主批点庄子”,其中有眉批、旁批、根批,有朱、墨二色各种符号的圈点。因行文不便,此处只录批语,改名为《庄子批》。文中庄子语不注,郭象注语简称“郭注”,陆德明音义语简称“音义”,傅山批语简称“眉批”、“旁批”和“根批”。  相似文献   

9.
傅山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治学严谨,专精傅综,经史子集,无不探索.傅山治学,不是为了钻在故纸堆里当学究,而是为了实功,为了致用.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说,傅山的一生是“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傅山自己说,“经术蔽腐儒,文章难救时”,“执经就腐朽,无益空中尘”说明他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济世”和“救时”.傅山思想的这个特点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他  相似文献   

10.
傅山的杂剧作品,日前能够看到的,有《红罗镜》、《齐人乞食》和《八仙庆寿》三种,系傅山五世孙履巽(顺庵)所辑,手抄流传,近人张赤帜(即汾阳人张子润)偶然购得,于一九三四年由他自己题鉴,吴暖侬作序,集资铅印行世的。解放后,郝树侯先生曾于一九六二年将《红罗镜》一剧给以“略注”,收于《山西地方史研究》一书。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中,也对这三种杂剧,做了扼要的介绍。清道成年间的刘飞在《霜红龛集例言》中曾说傅山杂剧被张古娱焚毁,而在民国年间再次出现,此中真伪问题,不能不先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1.
张淑利 《阴山学刊》2006,19(4):22-26
"禁留地"是清初沿晋、陕边墙以北划出的一块东起山西偏关关河口,西迄宁夏宁城口的长条形禁地.清以来对该地的开垦促使鄂尔多斯地区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局面,客观上促进了蒙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因蒙民失地而汉民得地,引起了蒙汉纠纷和民族矛盾,特别是蒙汉间的争地矛盾时有发生;此外,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垦种植加快了鄂尔多斯地区沙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北方方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咱”据吕叔湘先生的考证,由“自家”切合而成,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咱”一般指代复数人称,但是有些地区用“咱”指代单数人称,如辽宁中部地区方言、山西洪洞方言、山东潍坊方言等,这种特殊用法有的可能是保留了古音,有的则是方言修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晋钞”是民国时期由山西省银行发行的一种纸币 ,它对山西的经济发展曾起过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它最终面临贬值改版的命运。究其原因 ,首先是机构运行与规章制度脱节 ;其次是人为因素作梗 ,导致“晋钞”毛荒 ;再次 ,对各金融业的不合理限制加速其贬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厉神占梦与《惜诵》中两“曰”字的人称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年 《云梦学刊》2005,26(3):38-41
《惜诵》中厉神占梦一节,连用了两个“曰”字,其原因何在?参考《离骚》中的灵氛占卜与《诗经·小雅》之《斯干》《无羊》的占梦,结合上古“习卜”的礼俗,并由《包山楚简》《望山楚简》等出土材料考察楚国的占卜方式,可以推知:厉神占梦的过程分为首卜与习卜两次,故而其占辞也就分为两部分,两“曰”字便是占梦者两次占辞的分别引起之词。由此亦可就原诗之相关内容作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吴锐 《文史哲》2007,(6):35-47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具备了勇敢、大度、聪敏、强记等品质,与《论语》中提到的古代圣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论语》来说,所谓的"哲学王"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或称"士"、"大人"或"成人"。当所谓的"哲学王"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遭遇?对此,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前提下,对其加以灵活变通和扬弃,切不可固守陈规,应把经典放在现代语境中加以解读,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将其内化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7.
姚淑媛  车庆华 《河北学刊》2008,28(2):179-181
格式合同中经常出现损害相对人利益的条款,因其大多是格式合同的使用者凭借其在经济或法律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而排除双方就格式条款进行协商的可能性,因而此类条款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作"霸王条款"。此类"霸王条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违反了公平原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11,32(5):12-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学者,单演义是鲁迅研究界的前辈。1957年,单演义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讲学在西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少有的几本鲁迅研究著作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单演义又应他人邀请参与鲁迅生平资料丛书的写作,遂在此书基础上写了《鲁迅在西安》一书,198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及单演义的其他著作中,一手资料的搜集占据了研究的大部分。它们也奠定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在此后几十年里,单演义一直没有放弃对该著作资料的充实和修订工作。单演义的治学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研究者依然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显然是一部为"造今日之文学"而"造"出来的"史"。与其说胡适在写史,倒不如说他在表明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作"评判的态度"。他评判的正确与否在今天已经昭然,但《白话文学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评判的正误,而在于评判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点在今天来讲仍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