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以智吸收了《周易》及道家、儒家等学派对道的解读,提出了道即自然变易的中道,并认为这一道为三教及百家诸派以不同的学术方式诠释着,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复合式道统谱系,从而超越了儒家以尧、舜、孔、孟为核心谱系的单线条道统模式。从学术心理上探究,这种超越性的道统观是方以智内心深处奉儒家为正统的保守政治信仰与融三教百家于一炉的开放学术思维之间冲突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的一些学人,曾非常尖锐地批评过王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以及“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风尚,他们很不喜欢晚明王学“禅学化”的空疏习气,甚至目之为招致亡国之祸根。但他们作为朱明王朝遗民,实际上却承袭了王学末流特有的“赤手以搏龙蛇”、“掀翻天地”的英雄“气骨”。这种“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殉道精神,据张君劢先生五十年代写的《比较中日阳明学》所说,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由此使人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置四海之困穷不言”的“心性之学”,为什么能派生出象泰州学派那样为“掀翻天地”、破除封建名教羁络而敢于“赤身担当”的主体精神?中西哲学中的“心性之学”是否都蕴涵有这样的旨趣?宋明儒佛道三教各家之言心言性,究竟有没有共同的终极关怀?这无疑都是应慎思明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潮。这股思潮有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并为后来新儒学的振兴准备了理论上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倡言"三教合一"可谓独具匠心。本文通过对他晚期二十年内倡言"三教合一"之历程与重要观点的系统梳理,以强调:他之倡言"三教合一",不但是为其恪守"世出世"(入世即出世)之情怀作辩护,而且是为了确立其崇"学"理念以尽其文化学术上的担当。崇"学"非自方以智始,然而方以智崇"学"却有着时代意义,即它体现了明清之际知识主义的兴起,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学术在那个年代如何从"尊德性"转向"道问学"。  相似文献   

5.
明初的社会情况和统治者的引导,使儒释道得以并立,共同为朱明统治服务。三教情况与元朝有所不同,明代以儒为主,而佛道辅之,且有相互圆融之势。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初帝王的言论和政策中表现比较明显,还体现在诸大臣的思想和实践中。是为明代三教合一之发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以及文艺队伍的建设等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理论纲领。一、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政权的历史阶段,列宁和毛泽东都把文艺作为一条战线纳入实际的政治斗争之中,明确要求文艺成为无产…  相似文献   

7.
略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上讲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等级森严,道德伦理上讲惩忿窒欲、净化人心、放弃自我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是传统中医哲学的基础,重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医哲学是发展方向.中医正处于"三教合一"的基础已被破坏、而"三流合一"的体系尚未建立的思想真空期,这是中医危机的深刻原因.清醒认识中医哲学发展史观,是挽救中医的关键.建立"三流合一"的中医哲学更是复兴中华医道、中国哲学、中华文化之必须,也可能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廷相(1474——1544)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在文学上,他力排“台阁体”,是明中期“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撰有许多诗文,而且提出了“文以阐道”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文艺思想,认为他们虽然没有留下文艺理论方面的专门著述,但在他们的诗文中却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文艺主张,似乎构成了相当完整的文艺思想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张:文艺必须忠于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创作必须感情真实、炽烈,反对无病呻吟;必须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必须强调作品内容与影式的统一;应该提倡文艺作品风格的多样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作品”与“活动”并非机械叠加,而是被交流所贯穿,成为一条条话题素,不再有作品内外的区别。中国传统的“说话”概念可有效涵盖数字时代大文艺观中“作品”与“活动”的二重性。同时,这构成了一种SNS社区式集体生产,既承认了传统的著作权,又体现了网络的开源精神。在文化参与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逻辑走向了精神政治。  相似文献   

12.
董亦佳 《东岳论丛》2002,23(5):125-126
在中国古典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确立了“中和”的文艺思想:主张文艺既要满足个体人的合理欲求,同时人的欲求又要合于社会伦理道德韵要求,使个体的情感欲求受到统一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到“无过无不及”。孔子“中和”的文艺观对其后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中,苏联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学如何共同构成刘呐鸥的文艺理论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从刘呐鸥的日记和译介入手,方可弄清施蛰存所谓的“新兴文学”和“尖端文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从这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之间挖掘出他们共同对刘呐鸥产生了吸引的介质,广泛存在于“尖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化技巧为刘呐鸥实现“新兴文学”的美学理想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使得刘呐鸥能并行不悖地使用二者创造出其独有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或曰内核),是整个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及一系列具体观念,赖以建构与推演的最终基础和源头。因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就不仅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美学意义及历史价值的研讨与评估,而且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当代和未来的理论指南作用的认识与把握。《文学评论》1989年第四期刊载的夏中义《历史无可避讳》一文,及1990年第一期刊载的张国民同志《毛泽东文艺思想不容歪  相似文献   

16.
与五四时期许多现实主义作家不同,鲁迅是由早期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转变到五四时期以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而且无论是早期还是五四时期,都受到西方现代哲学人文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而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虽然文艺观和创作方法上彼此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重主观、重表现、重自我这一根本点都基本相同。再则,  相似文献   

17.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4):93-96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他在阐明艺术价值的根源和艺术创造的关键基础上,又从艺术创造主体角度对艺术的真谛进行了人性主义的阐释。其要点有二:一、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层级性决定着艺术创造中价值、意味发现的层级性,艺术个性化的前提乃在作者能得“性情之正”而不仅仅是“性情之真”;二、“文”与“道”之争是个常论常新的话题,而“专制制度”才是文艺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2月,我在上海参加第二次全国词学讨论会。会上有人谈起:理论界有一匹“黑马”冲出来,竟公然宣称“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该后继无人了”。我当即在大会上予以驳斥:“不论它是黑写还是白马,哪怕是红鬃烈马,如果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践踏得一无是处,我敢肯定说这绝不是一匹好马。”我之所以如此愤慨,是因为这牵涉到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问题。换言之,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继承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关于文化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相似文献   

19.
20.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变动,文化思想战线上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正确地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现实,成了社会改革的前提.《新青年》杂志在倡导文学革命的同时.也倡导“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努力介绍西方、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曾把雨果、左拉、歌德、狄更斯等近代民主作家作为楷模,希望中国也能产生“目无古人,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所谓代表时代之文豪”.这正表现出当时战斗的民主主义是和“赤裸裸的抒情写世”相结合的,它们共同体现出时代对文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