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川四梦”的戏曲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小说和戏曲的叙事都有明显的特征,汤显祖在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就叙事时间来说,叙事时序上,戏曲改编对小说中倒叙和预叙部分给予更多的观照;同时,作者还通过将叙事时间变形:或拉长缩短、或古今时间的交叉、或冥间和阳世时间相通,这些都使得叙事时间方式在“临川四梦”中获得了格外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明代剧坛上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之间,在文采与格律方面的对峙,围绕着“拗折天下人噪子”的争辩,实际上是美学理论及应用问题的论战。汤主内容,“宁词工而声不协”;沈讲形式,“守协律而词不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创作的“情入乡土,声出乡音”,树立了“乡土戏剧”的典范,为地方戏曲的发展作了先导。  相似文献   

3.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汤显祖在创作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热情,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临川四梦”就是其寓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抚州(临川)不仅孕育了戏剧大师汤显祖,而且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戏剧资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整合学术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推出“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展示了独特的学术基础和研究优势。该丛书拓展了研究领域,取得不少创新成果,将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研究方法上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戏曲史上彪炳千古的不朽之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问世以后,后世不乏学汤为人者。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蒋士铨,就是在人品上仰慕汤显祖,在创作上追步临川遗风的著名戏曲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在多年指导排演“临川四梦”和他人剧作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导演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在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四梦”题词,是对戏曲导演思想的阐释;他所提出的“意趣神色”,是其戏曲导演艺术的精髓;他撰写的《庙记》,是从导演角度论表演艺术的经典。而且,他在导演实践中注重培育创作集体,注重以艺德育人。  相似文献   

7.
在连场表演方式和说唱文学的影响下,古典戏曲形成了以“点”、“线”连缀为基本特征的结构形式。这样一种在时间顺序里线性展开的结构方式,具有一种天然的叙述优势,它是明清传奇体制确立的形式前提。同时,古典戏曲结构叙述性写实与写意并重的民族特性是我们正确把握古典戏曲结构叙述性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坛自李挚以后,一改以往文人墨客贱视小说、戏曲的局面,戏曲创作已走出俗文学的圈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创作、表演的日臻成熟,以及人们欣赏水准的提高。明中叶以后杂剧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继之而起的明传奇却得到迅猛的发展,传奇创作洋洋大观,各种流派争香斗艳。戏曲理论家也各树一帜,著名的“吴江”、“临川”论争。已涉及戏曲理论的许多根本问题,同时各自的合理因素与谬误的成分也暴露无遗。因此,在这种局面下总结产生的戏曲论著。具有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的优点,王骥德的《曲律》堪称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它是对戏曲理论世界所作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补阙”。到了清朝初期,传奇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戏曲理论相应得到发展。李渔在创作实践及舞台演出方面提出许多可贵意见,尤其在结构论方面的建树更为卓著,《闲情偶寄》开了戏曲结构论的新篇章,有着总结前者,启迪来者之功绩!  相似文献   

9.
盘歌,是临川民歌——山歌母系中的一个子系,它的产生是与临川区域的自然环境、亘古以来的农耕经济息息相关,而它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娱乐性、赛歌性使得盘歌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临川这片沃土,是临川农民非常喜爱和乐于流传的艺术珍品。文章对临川盘歌的产生、发展、流传,歌词的结构形式,音乐的曲式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展现出临川盘歌这一古老山歌的艺术魅力,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去深入探究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临川文化。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生存论时空是本体论的原始时空。其时空不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是一种本原性的直觉体验。海氏对自然科学时空观的批判,表明他并不了解他所处时代自然科学时空观所发生的变革,他贬斥科技,但正是科技创造的虚拟时空才现实地再现了他所谓的本直时空的某种特性。海氏看到了唯理性论在把握时空上的局限,但他的原始时空无力克服自然时空与人文时空的对立。科学的本原时空观只能建立在“倾听”实践、“倾听”唯物辩证法和“倾听”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突破传统启先河──论“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人物塑造,与此前戏曲小说较为单一浅显的人物形象相比,具有更深刻复杂的性格内涵,反映出性格“二重组合”的原理,其中有阳刚与阴柔的组合、喜剧与悲剧的组合、崇高与卑贱的组合等。他所以能臻登这一境界是因为具备两大优势:创作思想比较开放;着重发掘生活真实。鲁迅曾激赏《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美恶并举”,认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实际上率先对传统格局发起冲击并开其先河的,正是“临川四梦”。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小说的关系极为密切。汤显祖不仅借鉴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和明代话本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戏曲创作,而且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四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将小说改编成戏曲,本是元明剧作家普遍的作法,汤显祖则能在改编中出新意。对于小说创作,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值得重视的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区分是清楚明确的。“戏剧”即“古剧”,指不成熟的戏曲形态。“戏曲”即指表演形式上已达完全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阶段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五个重要梦幻与“黄粱梦”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黄梁梦”最早见于《列子》,经过唐传奇、元戏曲、明代拟话本小说和清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哲学内涵。曹雪芹将“黄粱梦”纳入到《红楼梦》的叙事中,在黄粱梦的基础上进行巨大转换,使《红楼梦》形成了独特的幻化时空和天人合一的宏伟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体现着曹雪芹深刻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蒋士铨,字心余,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与袁枚、赵翼鼎足为三,在清代诗歌史上被誉为“三大家”;他又是“南洪北孔”之后的一位重要戏曲家。其《临川梦》虽“离奇变幻”,“竟使若士先生身入梦境,与《四梦》中人一一相见”。但其大关节目基本符合汤氏事迹,点染、虚构亦皆有史料为依据。本文拟对《临川梦》这部为汤显祖立传之作,作一番肤浅的评论,以就正于方家同好。蒋士铨作为一位戏曲家,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蒋氏的时代,是昆山腔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6.
汉语造词法研究大多集中于语音、语位(句法)及修辞造词等方面,少有人专门探讨时间、空间象似造词问题。时空象似造词是基于人类思维的“象似性”而生发出的一种重要且有趣味的词汇现象。探讨时空象似造词的目的,不仅是旨在分析汉语语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而且是为了深入了解语词的内部形式,发掘命名的“意义支点”,并在构词语素与词义之间寻觅其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家,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一直广为流传。其中的《牡丹亭》,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还在不断上演,是昆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汤显祖还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戏曲导演之一,他在家乡宜黄组织过戏班,还曾亲自教授过演员排演《牡丹亭》等剧。可以说,汤显祖是个在戏曲创作、  相似文献   

18.
戏曲形式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元杂剧、明清 传奇、花部等几个阶段。这里所谓的发展,有就“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式的整体而言的 ,也有就形式的某一方面,如语言、音乐形式和结构等而言的。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其中创作群体的变迁及其对创作形式的能动选择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变化着 的创作群体和随之变化的创作观念来透视戏曲形式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高峰。他提出的“三美”说,对戏曲本质及功能的看法相当全面,兼顾到戏曲的真善美三个方面,突出了戏曲的审美特点,可视为李渔对戏曲的总观点。他将结构列为剧本的基础,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是他戏曲美学的主体。同时,他对戏曲语言有独到见解,十分强调戏曲剧本的表演性,要求创作戏本时充满“机趣”,多为导演与观众“设身处地”。  相似文献   

20.
对于《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的注释,历来选本都认为“临川”指的是谢灵运。其主要理由是谢灵运曾做过临川内史。我认为“临川”指王羲之理由更充分些。 首先,王羲之也曾在临川就过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名篇《墨池记》中曾依荀伯子之说盛赞王羲之在临川临池学书的苦学精神。荀伯子是南北朝宋代颍阴(今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