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由国家通过其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产品分配,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形成一个特殊的部分,则是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就是打上了国家印记的社会产品分配,国家作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意义在于: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影响财政分配。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影响财政分配在整个国民经济分配中的份额,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影响各级政府财政分配在整个财政分配中的份  相似文献   

2.
(续总 139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各有各的职能和作用周牧之:下面我们谈谈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各个国家和各种社会形态都是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调整这两对关系。今野修平:什麽是政府?简单的说,政府就是执行政策的机构。每个国家最起码都有两个层次的政府,一个代表国民国家,即中央政府;一个代表特定的区域,即地方政府。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服务职能一般都在地方政府。不论何种制度,有三件事必须是由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制度关系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就必然涉及到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问题。国家和政府在社会救助制度中承担何种责任是一个复杂的现代性政治伦理问题。社会救助制度责任主体的历史变迁整体上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个人责任阶段、过渡阶段和政府责任阶段。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责任的正当性首先源于国家的公共性本质,其次源于现代社会分配正义的价值诉求。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伦理张力,社会救助制度责任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责任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一种高级信息反映的信息活动过程。信息的自在活动、信息直观识辨、信息记忆储存、信息主体创造、主体信息的社会实现依次由低到高地构成了主体信息活动等级的五个基本层次。在主体信息活动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主体信息活动的层次递进建构关系、主体信息活动层次由上到下的全息制控关系、主体信息活动的层次综合参与关系、主体信息活动层次的相互转化关系是主体信息活动层次间发生着的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四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分配作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中介,不仅反映生产和流通,媒介消费,而且对生产和流通县有巨大的反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和调节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表现为物质利益启动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配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力的源泉;第二,规定了收入转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制约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影响生产和消费。企业收入分配是经济领域的分配,在生产和流通中进行。一方面,它构成整个社会分…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导致生产方式、产业内容、社会主体、劳动力结构、分配方式、效率标准等一系列变化,对整个国家的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人事管理在这一经济形态的转变中也会发生重大变革。本文主要从政府人事管理的功能、主体和方式三个方面对这一变革趋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的法律责任分类理论的一种创新。经济法主体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的参加者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呈现出包括国家、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等在内的多元化构造。但由于经济法主体资格与责任能力的相分离,经济法责任主体体现出政府和经营者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由上传下达的中转机构演化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一个层次和组织地方经济活动的主体。就第一层次而言,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坚持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就第二层次而言,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珠三角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地位举足轻重,作用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但珠三角地区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则成为珠三角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育的公益属性,国家负有兴办教育的法律责任,而政府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多种法律角色。学校需要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那就是国家、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投资举办的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以教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团体法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教师、国家和家长、社会等都不是教育法意义上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目前面临着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应是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发展生产;既照顾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又注意减轻国家负担。  相似文献   

12.
商品流通秩序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组织和行为状态,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结构状态;引起商品流通运行无序的内因是各利益主体的独立存在及其矛盾性,外因是政府、市场中介机构、流通主体、消费者行为的失范;在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矛盾的基础上,严格规范上述四者的行为,应是避免或消除流通运行无序的可行之计。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和突出,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干预分配中的得与失,为提高新时期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分配的合理性、有效性及适度性,政府作用应主要在于:为市场初次分配创造公平制度环境;完善财税体系,灵活运用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主—客”关系问题,是近几年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这一热点问题的探讨中,时时出现的将主体的本质视为绝对能动性和自由创造性的观点。笔者难以苟同,因为主体本质上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主体是指有头脑、能思维的,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矛盾辩证关系。就两者的关系性质言(非从实体内容言),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居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内容和难点之一,而企业利润的分配正是这一切问题的集中表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造新的利益主体和明确各自的关系,是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合理化和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作为我国数量十分庞大的一个儿童弱社会群体,其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都面临诸多问题,表现为:国家(政府)层面的投入不足,外部监管薄弱;市场(经济)层面的“经济人”理性思维与社会服务理念相矛盾,特殊教育体系规范性不足;家庭层面的认知度不够,经济能力有限等。要摆脱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难题与困境,就必须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使国家(政府)、市场(经济)、家庭三方主体配合起来,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一是增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专门公办孤独症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孤独症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推广“公建民营”学校机构的建立,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民办孤独症学校的监控管理与绩效评估;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孤独症专业教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诊疗和教育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保障;四是做好员工福利待遇体系建设工作,避免员工流动性大与引进困难的状况,使孤独症学校既“用对人”又“用好人”;五是把家长学习相关知识与社会加强知识普及结合起来,完善社会公益服务网络和社会救助格局。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评价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政府在社会中的活动和作用范围越来越广,人们生活和工作各方面日益依赖于政府,政府活动的成败得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进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关系越来越密切,政府地位显得极为重要。怎样的政府是一个良好的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政府活动效果的好坏?本文试图从“评价”这一全新的角度,对政府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冀引起学术界对政府学研究诸领域的重视。政府评价是主评者依据特定的标准或尺度衡量政府各方面状况并得出一…  相似文献   

18.
一、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中国事业单位的产生与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政府作为一切社会经济流动的唯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全部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活动,直接控制整个社会活动的运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权力过于集中,人、财、物、技术和信息分配权利高度集中,缺乏分权机制,地方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分配活动是主体借助于某种方式取得客体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分配主体因素是整个分配活动的“主角”。社会主义分配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多次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科学地界定、划分社会主义分配主体,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现有的国情出发,重新认识和研究我国目前的分配主体构成,对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完善、分配机制的选择、分配政策的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因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必须实现在社会生产再生产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从四大层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一是所有制结构层次。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基础,要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层次。更新公有制的微观实现形式,更新公有制的宏观实现形式。三是企业制度层次。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合理配置股权,强化所有者约束功能,加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组织建设,建立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四是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层次。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的:微观经济领域的运行层次,微观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结构层次,宏观经济运行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