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大家。讽刺艺术的运用,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成为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本文只就鲁迅小说运用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作一些探讨。一、讽人与讽世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的主要职能是揭露和批判,就是扫除社会的尘垢,拯救道德的沦亡,匡正思想的谬误。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儒林外史》,认为其可贵就在“以公心讽世”,作者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不搞人身攻击,而“兼持公心,指擿时弊”,所以他认为这才是“足称讽刺之书”。鲁迅的创作实践也遵循“以公心讽世”的原则,这是他的讽刺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文艺武器。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都和鲁迅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讽刺,鲁迅杂文就失去了它的固有特色。鲁迅所以选用杂文作战斗武器,是由于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斗的紧迫性。杂文言之有物,可以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它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的灵敏度高,“对于有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讽刺艺术大师。他创造性地把传统的和外来的讽刺艺术熔于一炉,又以新的探索和发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的讽刺艺术。他不仅提出了讽刺艺术一系列的美学原则,形成了他的讽刺艺术美学观,而且又创作了众多不朽的讽刺作品,在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史上,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一部"语言的艺术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非常善于修辞。他的小说内蕴着伟大的精神、广播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主要体现在:丰富独创的辞格运用;古朴凝练的短句艺术;多彩精湛的语言变异艺术。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旅游故事型讽刺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故事型讽刺小说在中国并不发达。在现代文学中,这类小说只有四部:沈从文的《阿丽丝中国游记》、张天翼的《鬼土日记》、老舍的《猫城记》,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这四部小说,除《猫城记》之外,都没有出现冒险情节。从总体结构上说,它们颇似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西游补》、《镜花缘》及近代的《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尤其与后二者相似。其结构图式,大致可简化为:A(游历者)到 B 地(另一世界或环境)亲见亲历反常事件。这里  相似文献   

7.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擅长运用大黑大白的色彩铺张手法,营造一个阴森、冰冷的充满悲伤的世界。同时运用红色点染的艺术手法,或增加恐怖色彩,或用以表达希望。只有关注其色彩艺术才能解读完整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举世公认的讽刺大师,也是鲁迅受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果戈理创作和鲁迅前期小说的创作思想是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表达出来的,其大多数作品均是讽刺艺术瑰宝。本文试图将他们的共同点——讽刺作为一个艺术视角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作为具有伟大生命力的艺术存在,将千秋万代地给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艺术的感染。人们仅仅从一个小小的阿Q身上,就不仅懂得了我们的祖辈的面貌,同时也找到了我们同时代人的影子。时间已逝去半个多世纪,但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润上、孔乙己......依然作为活生生的文学典型向我们展示其复杂多样的灵魂,倾诉他们悲惨的人生。那许多事和人,似乎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那种风土人情,以及许多感受到了而很难诉诸笔端的深意,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和激动。艺术作品的社会的和美学的力量的基础,存在于它的深刻的真实性之中。鲁迅小说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大的重视,共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继承。一、逼真和传神逼真就是我国传统画论所说的“形似”,传神也就是我们传统画论所说的“神似”。在“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范畴中,鲁迅首先是强调“神似”的。他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最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但是鲁迅  相似文献   

12.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阮籍的讽刺艺术吕立汉古代诗评家论阮籍诗歌者可谓多矣,然很少有人从讽刺文学角度加以鉴赏评析。李善虽独具慧眼,认为阮籍赋《咏怀》八十二首是“志在刺讥”①,但语焉不详。其实,阮氏作品不啻诗歌,还包括其文、赋等都称得上是讽刺文学的上乘之作。其秉持公心的讽刺...  相似文献   

13.
郭志强 《晋阳学刊》2006,(2):114-117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较早是由鲁迅论及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讽刺小说”的论述被后来的众多文学批评者奉为对古代讽刺小说批评的典范,但他们没有看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发现鲁迅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重复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强烈的表现性符合诗人的情感律动和诗歌抒情表意的特征,因此,重复在诗歌创作中的高频率出现和妇熟自如的表现风格,几乎使之成为诗歌艺术的专利性标记,小说等其他艺术门类在这方面望尘莫及。然而,细读鲁迅的小说,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重复手法的广泛存在和频频出现,甚至超过了他的散文诗集《野草》①。在小说中,重复除了具有上述诗歌艺术中的审美功能之外,还在叙述艺术中大显身手,发挥着更广泛、更奇异的审美作用。显然,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艺术表现现象,理解和掌握它,无疑会对鲁讯的小说艺术乃至…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中,有名字或称号的人物约二百余人,这些人物的名称反映了鲁迅高超的创作艺术,手法多样,特色鲜明。鲁迅小说人物的名字,从符号学观点看,是构成人物能指识别标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可从人物命名上略见一端,人物名称在发挥着符号功能的同时,也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联结着作者的话语系统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读鲁迅小说,总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辣味”,总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感觉,一种神经久久郁闷麻木之后由强烈刺激梳爬起来的轻松感觉”。这种辣味、痛快感、轻松感、来自何处?它来自于作家对世情深刻练达的透视,来自于作家浸润着哲理和智慧的诙谐性情,和锐利泼辣而又冷峭的笔墨锋芒。孔已己的妙语,阿Q的尊容,是叫人回味无穷的,四铭被一声狂笑吓得心惊肉跳的窘相,和高老夫子被闪烁的目光看得狼狈而逃的丑态,也足以令人喷饭。从这些地方,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鲁迅对喜剧性的社会内容有极其敏锐的认识和感受,鲁迅也有着用喜剧性的形象和语言传神地表达这种认识和感受的高超技巧。一句话,鲁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体现着社会批判和审美艺术表现的双重追求。它和“讽刺”概念的某种张力结构——突出的批判—审美双重性的契合,是鲁迅选择“讽刺”作为终生战斗武器的一个深刻原因。在此背景下,鲁迅的讽刺艺术保持了若干必要的张力:“情”与“理”、“平”与奇”、“谐”与“庄”、“杂”与“一”的张力。本文着重探讨“杂”(“繁杂”)与“一”(“集中”、“精练”、“一致”)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又读鲁迅先生小说《祝福》,那种令人压抑的浓重感觉又弥满心田,久久不能散去.充溢喜庆气氛的小说题目和小说首尾渲染的鲁镇新年祝福景象,与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凄惨结局构成如此强烈的对比.掩卷沉思,突出的一得是那撼人心的比衬.比衬者,比较、对照、衬托也.衬托都是一种比照.通过比照、映衬,把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要、中心的艺术对象愈加突出、凸现出来.鲁迅先生写《祝福》所运用的比衬艺术,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一幅行将灭亡,也应当灭亡的残酢无情的社会的图画.文章开篇既渲染了“旧历的年底”“村镇上”“将到新年的气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而“我”最后见到祥林嫂这一场面所勾勒的她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的第三幅削像画,她的“老死”的凄惨结局,以及四叔的“高声”诅咒、短工的“澹然”、“我”的超然逃释等人世间的凄冷无情与上述那种祝福气氛构成一种鲜明比衬,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感觉反差和悬念,铺就了浓烈的悲剧基调与氛围.而“我”知道祥林嫂死讯之前的环境描写:“天色  相似文献   

20.
李瑞芬 《东岳论丛》2000,21(4):115-118
在苏轼现存的2400多首诗中,语涉讽刺者大约可占三分之二。其讽刺时政的诗篇,有些是露骨的讽刺;有些则是隐而不露,但其中蕴涵着“精悍道古”式的辛辣幽默。在其一部分赠答诗中,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表现对亲友的真挚情感的同时往往也借助讽刺的手法,从而使这类诗带有亲切而幽默的情调。其语带自嘲的诗篇亦占相当数量。用事讽刺是苏诗重要的讽刺手法,而大量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尤为其最大特色。运用反语和对比进行讽刺也是其常用的手法。上述讽刺手法往往互为交错或同时并用,妙趣天成。我们应该把苏轼诗歌讽刺艺术的渊源追溯到庄子。苏诗的讽刺艺术集前人讽刺艺术之大成并发扬光大,是我国诗歌史上讽刺艺术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