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这在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进步,也成为人们热烈议论的话题之一.本文从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意义谈起,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并提出了在法律方面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新形势下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继续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将围绕扩大财产性收入总量和把财产性收入的拥有者从"少数群众"扩大到"更多群众"而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实践中,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创造的条件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使掌握一定资本的人获得相应的收益分配,又要符合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稳步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同时还要通过稳定物价、规范资本市场等途径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4.
林发新 《东南学术》2008,(2):138-143
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产性收入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内蒙古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财产性收入比重微小,与我国发达城市相比水平偏低。因此,研究内蒙古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找出让城镇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内蒙古具有重大的理...  相似文献   

6.
分配、金融制度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财产性收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两条路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通过分配制度,扩大普通居民的财产基数;二是通过金融制度,实现人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效率,继而提高广大居民消费后剩余资财投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增殖.双管齐下,方可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增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宏升 《阴山学刊》2008,21(5):92-9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然而作为中国人口的主体,数量庞大的农民仍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旁观者,不能成为财产性收入的受益者,这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分析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提出增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秩序紊乱、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调节能力弱化等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收入分配政策的重大创新是:“四个提高”和“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在这一新政策的调节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将是:收入差距得到控制但还会持续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将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将有所提高,但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提高;收入分配秩序将有所改善,但规制难度较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形成。为此当下我国收入分配的对策应是:持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市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大力完善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制度;让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起到“维护公正,兼顾公平,高端调低,低端托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以城镇居民为视角,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收入差距与财产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为:全国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财产性收入是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虽然增速快,但水平低,且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农民内部差距较大。从直观上看,我国农民似乎拥有丰富的财产资源。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司的数据,我国农民的宅基地、园地、林地再加上农村乡镇企业用地,共有两亿多亩,差不多占到我国建设用地规划总量的一半。但是由于受到产权制度的制约以及区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这些财产很难转变为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1.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可以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两种不同收入类型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应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做出以下努力:大幅度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的转移性收入;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市场,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2.
唐雪梅 《兰州学刊》2014,(4):127-132
要合理调控居民收入差距,那么日益扩大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必须纳入到收入调控的范畴,为此有必要系统的研究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差距的来源途径。文章从财产基数、财产投资收益率和环境影响三个角度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及每一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为政府系统调控财产性收入差距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一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近年来呈现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工资收入比重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也不断提高,这种有利于收入提高的多元化结构,可称之为"优势收入结构"。这是民间创业创新行为、民营经济、城市化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差距。政府应更大程度地支持民众创业创新,优化经济环境以利于投资,并让转移性收入成为支持创业创新、增强造血功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背景下,我国劳动者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能够通过大幅增加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使劳动者形成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便可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收入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工资收入比重,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能力;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等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促进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 《江淮论坛》2008,(3):74-78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这一命题,意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缩小国民贫富差距.面对财产性收入这把双刃剑,本文先从定义人手,分析了我国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措施.文章的重点为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收入贫困的收入扶持救助政策面临瞄准偏差、社会对立、污名效应、贫困陷阱等实践困境。基于资产贫困的"资产拓展"救助政策在我国既有可行性,又有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稳定、资产积累以及技能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等潜在优势。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总收入比重偏低,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尤其是对贫困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为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扶贫政策应进行转型,以资产拓展为调整方向,拓展资产收益项目,建立参与式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监测评估,让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有资产者。  相似文献   

17.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在总量、比重、增速、主要来源等方面的区际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投资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根源。应从发挥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协调地区间金融资源、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收入优先增长中的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实施收入优先增长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从总量增长角度进行考虑,还要从结构优化方面进行分析,即中国的收入优先增长主要是应该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来实现,还是应该通过提高财产性收入或经营性收入来实现。考察典型的高收入国家美国的居民收入结构,其长期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应能对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从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来看,在中国实施收入优先增长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在短期是应该的,但难以作为长期举措。财产性收入增加是收入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放任财产性收入过度膨胀,而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应该成为中国收入优先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张翼 《兰州学刊》2014,(2):156-161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的来源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城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原因。研究发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都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直起到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起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城镇,一直在起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则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农民的四大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较小,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让农民通过土地财产权利获得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民的总体收入是当务之急。我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包括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在农民利用各种财产权利增加财产性收入时会面临一些挑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分化,分化为城中村、城市郊区村、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与委托代理问题;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一种保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了贫民窟的出现,但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探索出一种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民转为市民的合理的土地制度。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