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9月《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刊登了张铭先生对拙作《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的商榷文章《基督教的“善与正义一元论”与世俗政治之“正义”》一文。张先生提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与哲学困境。然而,张先生的商榷文再次遮蔽了更多的话题。张先生对新教改革和政教分离等重大政治事实的叙述。本身就出现了诸多盲点和误区。基督教正义一元论转变为世俗政治正叉的过程中,并非是“极权政治的土壤”。张先生更大的误区还在于,以一种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现代性的叙述手段,忽视了人类正义认识的历史性、层次性和小共同体经验。政治思想史与小共同体发育史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过去如何演变为今天,而不是透过批判历史与人生的不美好,以知识分子叙述为中心的多元论解构小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发表了沈阳先生<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后.张铭教授随即在该刊9月学术评论卷发表了与沈阳先生商榷的文章.这组文章逐步将正义一元论的话题引向更为广阔和更为深远的对话场域中.围绕着基督教正义观、欧美宪政制度生成的历史性这个话题的争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代人间的对话,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深深的关切和理解.这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到今天,在政治学者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的一次深刻转变.本文认为,张先生的商榷,指出了部分病症,却没有给出合适的药方;可以说,正义一元论是对价值僭越的批判,是对历史事实的回归.而要真正防止极权政治,对多元价值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小共同体价值的法治化保守与引导才是正当之道.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沈阳先生《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基于法政史学的一种叙述》一文问世后,张铭教授发表了与其商榷之《基督教的"善与正义一元论"与世俗政治之"正义"》。两位作者先后都提到了公民不服从与基督教传统之关系。就大处而言,张先生的文章,有如下几点可商榷之处:(1)公民不服从既有罗尔斯意义上的书院式的多元论视角,也有伯尔曼式的基于宗教信仰意义的实证解读;(2)就实证与逻辑而言,在非正义社会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的公民不服从更需要来源于信仰的一元的善与正义观;(3)就行为模式考察而言,脱离小共同体的个体性良心抗争极易导致挫败,社会从而失去自我修复的机会。就法哲学而言,公民不服从关系到公民守法义务及其限度;在政治和法律史上,公民不服从运动又与特定宗教信仰存有千丝万缕关联。因此深入探讨公民不服从独特行为模式与精神气质,有助于我们借助另一个角度切入正义问题,深入分析各种公民不服从运动的内在发生机制、运行模式及与社会之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发表了沈阳先生《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后。张铭教授随即在该刊9月学术评论卷发表了与沈阳,先生商榷的文章。这组文章逐步将正义一元论的话题引向更为广阔和更为深远的对话场域中。围绕着基督教正义观、欧关宪政制度生成的历史性这个话题的争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代人间的对话,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深深的关切和理解。这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到今天,在政治学者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的一次深刻转变。本文认为,张先生的商榷,指出了部分病症,却没有给出合适的药方;可以说,正义一元论是对价值僭越的批判,是对历史事实的回归。而要真正防止极权政治,对多元价值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小共同体价值的法治化保守与引导才是正当之道。  相似文献   

5.
沈阳先生在"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虽然可以理解,不无积极意义,但有三个大的方面仍然值得商榷:一、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此把两者用线性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真理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二、基督教及其教会组织对此岸世界宪政政治实现的促进,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权力得到有效制约的政治文化环境,而不是它直接卷入现实政治、积极去从事激进政治运动;三、宪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它和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规定的,带有真理性的"普遍秩序"与"普遍价值"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沈阳先生在“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虽然可以理解.不无积极意义,但有三个大的方面仍然值得商榷:一、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此把两者用线性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真理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二、基督教及其教会组织对此岸世界宪政政治实现的促进,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权力得到有效制约的政治文化环境,而不是它直接卷入现实政治、积极去从事激进政治运动:三、究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它和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规定的,带有真理性的“普遍秩序”与“普遍价值”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政治文明体系是在利益与利益的较量、权利与权力的对抗、权力与权力的制约中形成的.利益、权利与权力诸要素并非欧美所独有.然而唯有基督教文明主导的欧美世界,以及欧美世界强力引导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才发育出了相对良性运行的宪政民主制度.基督教律法与恩典的整全关系,构成了西方宪政理论的逻辑起点;以新教(抗议宗)为代表的基督教教会,以清教徒为主体,所开展的公民不服从运动,则让这种法治伦理具备基本的动员能力、群众基础和组织资源.基督教既持善一元论,又持正义一元论.作为宪政国家的伦理结构,善一元论与正义一元论的分野,促使开放社会形成了一元多样主导下的多样格局,是对价值多元论谬误的一个纠正.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论证了"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的重要性.由法政史学这门跨专业学科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解读范式,以基督教神学和政治哲学为起点,可以延伸到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去,能完整解答类似疑问:缘何立宪时代的美国没有多少政治哲学大师,却成功建立了宪政民主超级大国的社会与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代政治文明体系是在利益与利益的较量、权利与权力的对抗、权力与权力的制约中形成的。利益、权利与权力诸要素并非欧关所独有。然而唯有基督教文明主导的欧美世界,以及欧美世界强力引导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才发育出了相对良性运行的宪政民主制度。基督教律法与恩典的整全关系,构成了西方宪政理论的逻辑起点:以新教(抗议宗)为代表的基督教教会,以清教徒为主体,所开展的公民不服从运动,则让这种法治伦理具备基本的动员能力、群众基础和组织资源。基督教既持善一元论,又持正义一元论。作为宪政国家的伦理结构,善一元论与正义一元论的分野.促使开放社会形成了一元多样主导下的多样格局.是对价值多元论谬误的一个纠正。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论证了”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的重要性。由法政史学这门跨专业学科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解读范式,以基督教神学和政治哲学为起点,可以延伸到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去.能完整解答类似疑问:缘何立宪时代的美国没有多少政治哲学大师.却成功建立了宪政民主超级大国的社会与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阎真的作品努力表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时代蜕变期中人文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尴尬、烦恼与迷惘、突围与挣扎.<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在进行突围时陷入"回归传统"的误区,而<因为女人>中知识分子的堕落与异化则让人文困境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述要>凝聚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与<启蒙辩证法>等前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既渗透着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与批判,也融入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而在<述要>中,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属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祛魅与返魅效果、操纵大众的手段等进行分析,既呼应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精神生活出现了严重的犬儒主义倾向,它以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消解了真理,以价值论的虚无主义解构了崇高,表现为公共生活的"假面化"特征与生存抉择的"去精神化"状态。其深度根源在于,一体化之绝对主义价值构建方式的失效,导致一元论理想主义遭到多元化社会主体的抗拒;其直接原因则在于,由于现代性的匮乏所导致的理想空间的狭窄与个人生存的艰难。因此,犬儒主义的扬弃路径在于正义和谐的共同体构建、自由人格的价值主体锻造与人民幸福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一入文坛,就执着于乡土社会的书写,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特定区域的乡土现实.尽管他的现实主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修饰和问题的遮蔽,但其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的强烈的历史冲动和批判性、平民性,依然在他的叙述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浮躁>为例,他的那种以人物为中心讲述成长史,并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演绎故事,以及作者扮演叙述者并经常出场自叙的方式,甚至将民间野史、神仙道化与现实政治搅混叙述的手段,在后来的<废都><高老庄>等长篇小说中继续重演着.从<浮躁>开始,贾平凹告别了早期小说<鸡窝洼人家>式的纯现实政治层面的叙述,而进入了现实书写与象征叙述--他叙相结合的更带有古典小说特点的现实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一开始就说到:"每个国家都是某种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类总是为了获得他们认为是善的东西而行动.但是,如果一切共同体都旨在追求某种善,那么,国家作为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政治共同体,在最大的程度上它的目的在于追求至善."①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在不同时期用来解决稳定性问题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在<正义论>中是"正义感",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是"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认识到<正义论>对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是不成功的,因此试图通过"重叠共识"的观念来重新证明正义原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以下简称<想象的共同体>.吴毅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下文引自该书的均仅标明页码)一书堪称20世纪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作者为"民族"这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界定了一个富于创意的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6页),进而探究了"民族"这种特殊的政治想象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成为现实的复杂历史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的国际化历程中,美国和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穆德是美国基督教传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创建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全球共同体,以基督教博爱、正义、平等、协作的精神建立基督天国,维护世界和平。穆德一生多次来华,其基督教国际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基于基督教的国际主义也受到了诸多批判和非议。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一文指责<文学理论新读本>误读了卡勒,然而,回到卡勒<文学理论>的上下文不难发现恰恰是张先生自己在"误读".他对<新读本>的诸多批评是不顾语境而仅仅吹毛求疵地抠字眼,这是断章取义而非"阅读障碍".他断言<新读本>"指导思想模糊"、理论框架"混杂",这流露出极强的归类情结;他对<新读本>导言第三部分"语言与社会历史"的回避及对"作者之死"的斥责显示其依然囿于英美式"新批评"的理论圈子之内.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哲学家、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是国外研究正义理论的著名学者.他的抗鼎之作<正义论>自从1971年出版以来,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被誉为"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作为伦理学巨著的<正义论>,罗尔斯对分配的正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构想和理论探讨.本文希望能从他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得出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松辉先生在其力作<老子研究>中,把作为宇宙万有之本体的"道"界定为"规律",进而将"道"、"物"同举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并据此判定"老子是道、物(气)二元论者",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对"道"作了如下描述:"道"无名、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先天地生."道"显然具备无限性和无规定性的本体特征,其他任何范畴均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而"物"不过是形下之器."道"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特征一经确立,<老子>是道一元论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