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起点——一八四○年六月开始的鸦片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四十年了。这场民族抵抗战争的最初领导者林则徐,逝世亦有一百三十年。本文试对林则徐反侵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对鸦片战争一百四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蒋廷黻关于鸦片战争的史论观点是:1.英国没有图谋中国的野心,到中国来只是一心一意做生意。2.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林是个只顾惜个人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伪君子。3.英国的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中国的失败是客观条件早就决定了的。4.中国不懂外交和国际公法,而这是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琦善懂得外交,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的,不该蒙受“卖国贼”的恶名。本文对以上观点逐一批驳,并指出:抗拒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工业文明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因崇洋而产生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必然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琦善投降卖国的铁案不可翻,林则徐抗英禁烟的气节不可辱。  相似文献   

3.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四年,也是林则徐在江苏任职的最后一年。因两江总督陶澍奉旨赴安徽、江西阅兵,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执掌着江苏全省的军政大权。该年秋十月,林则徐为督防黄、淮秋汛,催儹回空漕船及办结要案等事,从南京移驻清江浦,接到盐城县令要求今冬开挖疏浚境内皮岔河的呈文。为着了解盐城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官场蒙骗等弊,林则徐特地到盐城进行厂一次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鸦片战争前夕美国“具结”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结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外贸易的管理政策 ,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进行合法贸易的保证书 ,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人虽然最初拒绝遵式具结 ,但是在广东对外贸易重开后 ,美国人却最先具结 ,并且按林则徐拟具的不同样式具结。美国成为当时具结船只最多、受益最大的国家。追求贸易利益、与英国争夺中国市场、鸦片贸易有损美国利益以及林则徐区别不同对待外国人策略的影响等等 ,是美国人遵式具结的主要原因。美国人虽然遵式具结进口贸易 ,但是这并不等于美国人完全拥护林则徐的具结政策 ,不等于美国人不再染指鸦片走私 ,也并不能排除美国人在中英之间做居间贸易。尽管如此 ,美国人遵式具结对当时及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际亮字亨甫,福建建宁人,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著名爱国、进步诗人。鸦片战争前后,他与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魏源、姚莹、汤鹏等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有密切交往,相互问“激藏其意气,砥砺于学行”,“力挽颓波勉成砥柱”,共同被賛誉为“皆慷慨激厉,其志业才气,欲陵轹一时矣”,形成了开一代风气的进步思潮。在这一进步思潮中,张际亮虽无林、龚、魏等人影响之大,却也是“力振颓  相似文献   

6.
1840年6月发生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遭受欺凌、任人宰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见证,也是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等民族英雄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壮举的光辉篇章。现在,通过今昔对比,历史的回顾分析,不难发现,大清帝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由昔日的闭关锁国到今日的对外开放,由过去的卖国投降到今日的独立自主,由往昔的落后的自然经济到当代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这其间的历史反差是巨大的,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在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中,一部分具有进步倾向的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反侵略爱国思想,有的还亲身参加到抗英斗争的行列中去,这些士大夫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活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士大夫人数不多,影响不小,其主要代表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黄爵滋、包世臣、张穆、陈庆镛等人,本文主要是介绍他们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禁烟、抵抗侵略的爱国思想。坚决反对英国的鸦片侵略,主张严历禁止鸦片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是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一个近代世界新格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出现了三种回应:1.闭关主义——导致误国的回应;2.甘当附庸——卖国主义的回应;3.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的回应,即在坚决反抗“侵略的西方”的同时,学习“先进的西方”。这最后一种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开端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本文提出的“挑战与回应”问题,作为一种研究近代中国的理论架构,同西方学者的“冲击与反应”模式,字眼相似,但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对国家和民族之深沉的挚爱和高度的关注为底蕴与内涵,注重研究和探讨如何筹边谋防、抵御外侮、消除“边患”,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方略与对策,为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摇旗呐喊、振聋发聩的作用,为以后收复新疆失地、实现新疆建省及晚清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在英美史学家的通史和专著中竟很少提到。即使提及,其看法也往往是歪曲的、片面的。英国史学家马瑞奥特认为,鸦片不是战争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是一个“偶然事件”。“英国政府是无可非议的”,应把战争的责任归到林则徐身上。吴德渥德则更明确提出,战争的主因是东方和西方的政治不同,这种不同无法解决,所以最终诉诸武力。渥尔德和吉赤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外交人员地位的承认问题”。威廉森认为,战争的原因是“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取消和中国方面的严厉禁烟政策”。还有的认为,“中国的禁烟,威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生存,战争在所难免”。美国第六任总统约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坚持旨在永断鸦片来源的具结贸易政策。美、荷以及葡萄牙澳门总管均相继表态不再带运鸦片来中国内地,各国亦相继具结进黄埔贸易,以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国对华贸易商人却不愿按规定具结进口贸易,中英终因双方各执己见而交涉失败,以致中英贸易断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具结政策是有条件的中外通商贸易政策,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具结问题而言,具结政策是基本失败的政策;但就当时来说,它又是最合时宜的政策。中外具结交涉失败,除英国商务监督、对华贸易商人及英国政府的阻挠、破坏这一主要原因外,原因还在于政策本身的变化、不完备,在于林则徐等人的犹豫、怀疑,在于清朝腐败衰微、民心不一及具结策略的疏漏等等。  相似文献   

12.
《咄咄吟》是反映鸦片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奕经东征之役——的史诗。作者贝青乔,(1810一约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其著作除《咄咄吟》外,还有《半行庵诗存》、《苗俗记》等行世。 鸦片战争初期,在林则徐、邓廷桢等的主持下,禁烟和抗战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投降派得势,道光帝撤了林、邓的职,局面日非。到广东取代林则徐的琦善放手卖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在鸦片战争前后,或做官或路过,曾三次来陕,与陕西的人和事,都有密切的联系,不过,一向却不为人们所注意。为了进一步研究林则徐的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思想变化,我们仅从地方史角度,提供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包世臣、林则徐、魏源、冯桂芬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五位先进人物,在政治思想、经济运筹以及时代精神的感受力方面,他们显示出超人的素质与才识,然而,在经济伦理上他们却囿于传统,缺乏创新。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就经济操作的细节,诸如货币、漕运等提出建设性的新方案,但是,对儒家伦理教条的膺服又限制了他们思路,使其在探究经济行为的伦理动因时难以提出具有近代色彩的鲜明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的浓烈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后被迫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迭遭破坏,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同时,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促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又进入了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直受到老革命家的重视,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和论述,不仅在于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值此鸦片战争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产生了以“银荒”为中心的货币危机,由此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关于货币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一时成为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的热门话题。本文的重点是对当时士人提出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综合和概括,并结合当时的议论和后来的研究对之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7.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鸦片战争研究》,是鸦片战争史专家姚薇元(已故)、萧致治教投和他们现已毕业的四、五名研究生们近年来研究鸦片战争的论文结集。全书30余万字,收集了他们关于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文章13篇。它们分开来是一篇篇很有份量的专题论文,合起来便构成了很有系统的鸦片战争史专著。全书内容显然是经过较周密的考虑,进行有计划安排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鸦片战争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鸦片战争研究》,是鸦片战争史专家姚薇元(已故)、萧致治教授和他们现已毕业的四、五名研究生们近年来研究鸦片战争的沦文结集。全书30余万字,收集了他们关于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文章13篇。它们分开来是一篇篇很有份量的专题论文,合起来便构成了很有系统的鸦片战争史专著。全书内容显然是经过较周密的考虑,进行有计划安排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鸦片战争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发生原因、性质的分析,闸述码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断,并对西方某些学者的谬说进行批驳。  相似文献   

19.
1990年5月28至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联、省社科院、省史学会联合召开的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会议围绕着鸦片战争与爱国主义、鸦片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鸦片战争的历史启示四个主题展开了讨论。一、关于鸦片战争与爱国主义与会代表指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光荣历史。爱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爱国官兵抵抗外来侵略的英  相似文献   

20.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它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历史进程,未能将中国这样一个熟透的封建社会引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使它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对于这个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研究者及其论著甚多。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的注意力从西方转移到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他围绕着鸦片战争先后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O、《鸦片贸易史》、《对华贸易》、《英国的政策》、《中英冲突》、《新的对华战争一、二、三、四》、啤英条约》等论著,对于鸦片战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