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巍巍乎,天地唯大;荡荡乎,四海浩淼;视之无端,察之无涯.在艺术的浩瀚海洋里,怎样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呢?书法家唐精云用自己的艺术追求历程谱写了他不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它兼容了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理念,从"有"与"无"两个特殊角度去审视事物,观其无界之妙,察其有界之涯,是"道"与"德"的合而为一.其中,道乃德之"体",德乃道之"用".老子认为,道乃宇宙之本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运行而产生天地万物.老子之道,乃自然主义.老子强调对法制的尊重,反对以一已之私欲,凌驾于公众之法制.老子之德,乃无心之德,即无为而治.对于"无为",世人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无为,乃避开冲突.  相似文献   

3.
柯友 《科学咨询》2003,(1):44-44
在神秘的宇宙间有着许多人类未知的奥秘,而目前天文学家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宇宙中深不可测的东西.他们对宇宙知之并不能算少,但有些物质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天文学家认为,他们知道太空中有不少物质,但是用任何一种仪器设备都发现不了它们.  相似文献   

4.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5.
三位天文学家通过对银河系周围4万颗星系的观测和研究,发现宇宙正慢慢变暗。英国爱丁堡大学天文研究所教授海文斯等人,对已有140亿年"高龄"的宇宙,在各个不同时期特别是在青年期和最近形成的恒星数量进行了分析,并破译了各星系星光中隐藏的"化石记录"。结果发现,几十亿年以来宇宙并没有诞生足够数量的新恒星取代已经死亡的古老恒星,整个宇宙的光亮度因而变小了。  相似文献   

6.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7.
用爱塑造美     
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为我国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爱学生。"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他在教育过程中是十分热爱学生,忠于教职的。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更是把教育过程和人际交往中的"爱"看得重要,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  相似文献   

8.
正舜王禅让"三作"指的是什么呢?据说,舜王传位给大禹时,他向大禹提出了三点要求,被称为"三作",即"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逝了近五千年,但这"三作"的内涵、要求、意义,在今日并未过时。重提"三作",在于它的政治性。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在"什么叫政治"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地讲,政治就是"正己而后正人",而这里的"三作",可以当成是领导干  相似文献   

9.
黄金律是美的规律也是和谐的规律。宇宙万物是美的也是和谐的。因而,在各种组织的人力资源中,黄金律也发挥着它的作用:它揭示着组织的人力资源内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与统一、比例与互映,不同而协和。这一规律用之于管理,掌握这一规律也就掌握了利用它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论。规律是真实的,真实的是发挥作用的,发挥作用的是美的。本文揭示了这一规律在其载体中的存有之真、作用之善、与协和之美。通过此,可以有见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宇宙与人文、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在今年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庸政懒政怠政"的区长孙连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每天沉溺于用望远镜观察浩渺的宇宙,在其位不谋其政,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应付了事。他有一句"名言"是:"无私者无畏",意思是自己不贪也不占,不想升迁,即使庸庸碌碌也没什么好害怕的。现实中孙连城这样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为政者还不在少数。今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通报了16个"庸政懒政怠  相似文献   

11.
河之洲     
宽容天才但凡天才,总是不免要面对内部与外部的危机。苏轼在《贾谊论》里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可谓一语断尽。苏轼自己就是一个天才,他完全知道天才的危机。在《贾谊论》里,他检讨了"天才"的缺点",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说透了天才们的毛病。他提出与此相应的人生对策,自然是"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相似文献   

12.
李立 《领导文萃》2012,(14):57-61
政坛"宠儿"仕途一帆风顺连战是《台湾通史》作者连横之孙,台湾政要连震东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战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的儿子钱复、"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宗瀚之子沈君山以及已故"副总统"陈诚之子陈履安并称为"四公子",是中国国民党重点栽培的对象,而连战的本省籍身份,更是使他受到特别关注。留美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68年,连战返台执教,曾任  相似文献   

13.
超人李嘉诚     
人说商场如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极少有人屹立不倒。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近代,商场上真还出了一位常胜将军,他就是李嘉诚。一个听起来遥远而亲近的名字。遥远是因为这个名字已响亮多年,亲近却是因为他时时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传奇。而今,这个名字更加赫然——自从1980年他亲自导演了一出"蛇吞大象",成功入主和记黄埔后,人们便改称他为"李超人"。  相似文献   

14.
正我看《道德经》第十七章时,乐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最好的领导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还有一个版本更极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  相似文献   

15.
唐铁龙 《领导科学》2012,(10):27-28
"包严"的"包"指包拯,"欧宽"的"欧"指欧阳修,两人都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包严"、"欧宽"是后世对他们领导方式的评价。包拯于1057年任开封知府,他廉政爱民,大力改革诉讼制度,重典严法,打击豪强劣绅,"吏民畏服,远近称之",人称"包严"。欧阳修是包拯的继任知府,有人问他如何对待前任的威名赫赫,他说:"凡人才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他行事低调,"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同样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人称"欧宽"。"包严"与"欧宽",殊途同归。包拯以威名震动京城,欧阳修以宽简誉满朝野,均为行政长官的楷模。后来有人在开封府门两侧立起"包严"、"欧宽"两个牌坊。清代开封知府刘书元于东辕门外建"包欧二贤祠",教育官员"严而思包严之道,宽而思欧宽之由"。  相似文献   

16.
黄光国 《管理学报》2013,(7):937-948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阴/阳"是一种"根源性的隐喻",源生自道家有关宇宙万物生成的"宇宙论",而不是"本体论"。以"阴/阳"这种"前现代"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可以发展出中国传统"有机论"的科学,但却发展不出现代"机械论"的科学。倘若中国的社会科学家对近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有相应的理解,能够以之作为基础,建构本土社会科学的"微世界",则"阴/阳思维"将变成一种"后现代的智慧",有助于华人管理者解决他们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到的各项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央政府治边固防之经验教训皮明勇一.古今之变局,宇宙之危机100多年前,郑观应作为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怀着非常焦虑不安的心情,环顾中国的海陆边疆,权衡中外之大势,曾经向国人惊呼:“夫中国自开海禁,藩篱尽撤,尤属古今之变局,宇宙之危机也。”[‘j...  相似文献   

18.
<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下台,当了83天皇帝。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袁世凯是一个谋略绝非寻常可比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之潮流,复辟帝制呢?这里面除了袁世凯本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幕后充当推手,这个因素也不可不察。袁世凯:"他害了我"袁世凯在临死之前,曾吃力地吐出四个字:"他害了我。"这个"他"是谁呢?据袁氏家族的人估计,袁世凯死前所说"他害了我"的"他",很有可能就是其子袁克定。袁  相似文献   

19.
对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  相似文献   

20.
陆永健 《领导文萃》2014,(13):124-126
正戊子春,重游浦城匡山。匡山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元朝末年,刘基等"浙西四贤"结庐匡山,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纵横天下,后来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刘基工诗文,备受世人推崇。《明史》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基曾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最著名的是《苦斋记》。《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山住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