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5,(6):118-119
<正>一、柳宗元诗歌具有情景交融的抒情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他认为在诗歌里一切写景都不是单单为了写景,而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柳宗元的诗歌里,不少诗具有这样的抒情特点。(一)柳宗元的诗多是借用形象说话,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柳宗元的诗歌里,景物几乎都是具有强烈个人情  相似文献   

2.
朝鲜名士徐敬德之《花潭集》享誉海内外,其诗歌艺术卓然一家。《花潭集》里的诗歌主要有闲适诗、赠答诗、咏物诗和说理诗四类。徐敬德之《花潭集》里的诗歌艺术特色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兼收老庄自然之姿,融合释家寂然之境,凝采王维诗艺之妙,实有“自然”、“寂然”、“凝然”之“三然”特色,譬如《花潭集》里的闲适诗。二是含晋风唐貌,又携景入情,此以花潭之赠答诗为代表。三是多奇言秀句,又对仗精工,尤在咏物及说理诗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反复是民歌的生命,是民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是如此。这种手法和民歌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东西。《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我们作了个小小的统计,在余冠英先生编注的《诗经选》一书里,选注了六十九首国风,其中有五十一首程度不同地采用了反复手法。有些诗节与节之间只变换几个字,其余的字句则完全相同。《诗经》里有一首题目叫作《芣苢》的诗,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5.
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院成’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现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是如此,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如此。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对诗歌形象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又怎能沉浸…  相似文献   

6.
言诚 《中华魂》2017,(2):35-35
我不会写诗,但爱读诗,尤其在心情闲适舒畅之时。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与一些大诗人神交,那是一种神奇绝妙的享受。翻开历史画册,我国曾是一个博大的诗歌王国。从屈原的《离骚》到项羽的《垓下歌》,从唐诗到宋词,从白话文到现代诗,洋洋洒洒,犹如长江一泻千里,又如黄河波涛滚滚。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诗是令人起敬的。诗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艺术。它的头上之所以有一层神圣的光环,是因为它真实地揭示了人类的心灵。我认为,与其说诗是生活的反映,不如说诗是人类精神的镜子。自古以来,没有哪一种艺术象诗这样与人的心灵靠得如此之近,并且它本身也无所不在地渗透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心灵。甚至可以说,诗的历史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诗歌是人类的心路历程。从《荷马史诗》到波德莱尔,构成西方人心灵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思想、感情、心理、向往、理想、性格和人生信条都在这里生动地体现出来,诗歌简直就是西方人的精神发展的历史。外…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什么?诗是羽化的灵魂,诗是心灵的独自,诗是精神的宣示。诗歌是语言与精神的合契,诗歌是诗人眼中之世界与现实之世界碰撞的灵光一现。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又浸润渗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它与实际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在不即不离。”同时,诗歌又是一种“形”与“质”的统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诗要含蓄,这在诗歌艺术中几乎成了金科玉律。但是,人们对诗歌艺术中含蓄特点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含蓄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把含蓄视为诗歌多种风格中的一种。含蓄在诗歌艺术中果真仅仅是一种风格么?我以为这样看待含蓄是不恰当的。还有人认为:如果在诗中一味含蓄,就不可能创造多样化的风格意境;含蓄只能创造优美即只具有阴柔之美的诗,而不能创造壮美即具有阳刚之美的诗。这种认识就更是不正确了。我认为,含蓄不应列为诗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物描写是诗歌达到形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山水诗需要写景,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也往往离不开写景。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只不过涉笔所及,大多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锺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613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冬,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并出现了中国诗史上第一首通篇写景的作品。此后,经过东晋南朝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大力实践,写景诗终于蔚为大观,开启了唐代以后这类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栗原小荻巩固了以他的成名作《黄房子》为开端的现代风格,成功地实现了诗歌意识与表现风格上的全面转型。《层次》、《特种氛围》、《羊们》、《对历史性悲剧的考察》、《求雨的人群穿过红墙》以及长诗《东亚圣马》等,为诗人刻下了里程碑。栗原小荻的成功不是靠诗歌团体的大面积覆盖以占领最有利于为人注目的阵地,也不是靠一度流行的超于诗歌创作能力之上的诗歌宣言来充塞听众的耳朵。他的成功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取向和创作风格的成功,源于孤独的实践和由此锻炼出的实力。栗原小荻开拓的新领域与前面的诗代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探讨“中国诗歌理论起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研究一下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发展与影响,以及历代文人学者对它的评论。中国古代对诗的评论,就是从对《诗经》的评论开始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人们乘着对《诗经》的评论之舟,才逐渐地发现了关于诗歌理论的岛屿,产生了对诗歌在理论上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诗歌理论起源的第一个美学命题,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提出的这个新鲜的美学命题,是我国最早对诗的评论,也是最早对诗歌理论的完整而系统的阐发。“兴”不单指出诗可以使人振  相似文献   

14.
一古代的中国可说是一个诗的王国,这表现在:一、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二、诗歌理论著述也极为丰富.但同欧洲相比,在这两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中国诗歌创作长于短篇(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长诗不过《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瑟琶行》、《秦妇吟》等等而已),长于抒情(即使叙事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短于长篇,短于叙事;二、中国诗歌的研究多表现为短小精悍的即兴随意的诗话,而缺少系统严密的体大思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史。路具规模的,在诗歌理论方面,当推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史方…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种强势的文体。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即形成了单纯的抒情风格。汉代以后,《诗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诗歌的文体强势,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之上。各种文体之中,独有诗歌将汉字形、义、音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诗歌以其语言美的优势侵入到散文,酝酿出赋和骈文两种半诗半文的文体,其实质是文学对语言美的追求。唐代的传奇是史传和诗歌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唐宋以后,诗歌已穷极变化。宋元的理学、明清的八股,小说和戏曲自身文体意识的觉醒,削弱了诗歌的强势地位。古代美学的精华主要来自诗歌。  相似文献   

16.
雷抒雁是一个在诗的艺术上一直非常自觉的杰出诗人.这种自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创作上自觉追求一种诗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其二,写诗非常注重选象造境,注重诗的可朗诵性和普遍的可理解性.其三,自1979年大胆地发表讨论诗歌也应该“引进”的通信起,雷抒雁一生写出了许多讨论诗歌艺术的文章和创作谈,其中的核心是现代汉语诗歌所面临的问题和应有的诗学追求.这种对汉语现代诗歌的理论思考,也体现在他晚年对《诗经》的研究和翻译上.其四,古代汉语诗人有以诗论诗的传统,但这个传统到了现代汉语诗中似乎中断了.但雷抒雁创作出了不少以诗论诗的作品,体现了很深刻的诗歌艺术思想.其五,雷抒雁的对诗的思考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他晚年的访谈中.  相似文献   

17.
什么时候开始走近诗歌,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只觉得那是个幸运且美丽的开始。年复一年,诗歌如同高山上的一座庙宇,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静;诗歌如同冬日里的一堆篝火,让我寒冷的身躯得到温暖;诗歌如同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路七健步前行。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首贴近心灵的诗,这是一首饱含亲情体温的诗。诗歌的意义不在于外在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起。意境优美的诗歌会给人美的感觉,诗歌的味道一如花朵飘香,漫漫地弥散开来。情感浓厚的诗歌会给人感情上的共振。李肇星外长这首小诗朴素淡雅、情真意切。只有经历过过去  相似文献   

19.
全福教授是蒙古族当代著名学者,蒙古诗歌研究是他的主攻方向之一,其相关著作有《〈诗镜〉诠释》、《文韵论》、《蒙古诗歌学》、《蒙古诗歌理论研究》等,此外还发表了五十多篇蒙古诗歌评论和研究论文。他通过上述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蒙古文诗歌的形式、格律、韵律、节律、语言特色和艺术发展规律,构建了以民族特色见长的、开放的、流动的蒙古诗歌理论活态体系。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人拉金是一位专注于死亡的诗人。死亡与宿命论是他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的主要诗作《为何昨夜又梦见你》、《救护车》、《哀伤的脚步》、《大楼》、《下一个,请》、《阿兰德尔墓》、《割草机》、《树》、《继续活下去》中均有体现。用新批评的手法对这些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一主题已被日常生活融入口语化的琐屑叙述之中。诗歌的抒情性与对生命的不安奇异地融合到一起,使诗歌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