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贯通起来,彻底否定了把人消极化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从人出发”,把人主观化、抽象化的唯心主义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我们把这一学说称为“自觉能动论”,并就此谈点学习体会。 一 人与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机器”,他们看不到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自觉能动性。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则把精神活动作为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可是无视人的物质活动的力量,因而把人的自觉能动性抽象化了。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看作有血有肉的人,但他所说的人仍然是生物学上的一个“类”,人这一类生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类,仅仅在于他有感情,能爱,能从事理论  相似文献   

2.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一些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三个范畴被当做一个东西,认为它们都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三个范畴在许多场合下被任意替换,给人们造成了一个三者无区别的错觉。例如,有的教科书说:“动物的能动性不是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没有‘主观’,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没有意识。它不是自觉的能动性,而只是盲目的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在自觉的活动中表现的能动性,而所谓自觉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有主观意识支配的活动。可见人之所以具有自觉能动性,首先正是因为人具有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号召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要着重学习他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学说,都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把握它,才能抓住精髓,领悟实质,增强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思考侧重点,因而也就有其特定的哲学基础。只有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更为广阔的时代和“世界历史”的大画面中理解统一战线理论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底蕴。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邓小…  相似文献   

5.
<正> (一) 理论界围绕能动性与客观性规律的关系问题,曾进行过长期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两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有的在承认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的反作用。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并不是相对应的范畴,因而构不成对立统一或者谁决定谁的现实关系,也不存在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决定性反作用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主体能动性),首先指的是主体的一种属性,是主体自主、自动、自觉地进行创造、适应对象世界的特性。毛泽东曾指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性。主体创造对象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实现的。这无论是在思维领域创造一个观念的对象世界,还是在实在领域创造一个物质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7.
<正> 山东省哲学学会,于六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济南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到会同志围绕着党的思想路线,对实践标准问题的理论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标准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地进行研究。围绕这个总题目,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实践的定义。多数同志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思维变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着重强调了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活动,强调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社会性。少数同志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以,都属于实践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受动性──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辛世俊(郑州大学)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的特性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的能动性。在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能动性思想的同时,也不...  相似文献   

9.
<正> 能动性问题是一个与社会主义事业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们党已经把发扬自觉的能动性作为一条历史经验和要求写进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就使我们感到能动性问题大有进一步研究和宣传的必要。目前我国哲学界在使用能动性概念时,存在外延上的分歧;对能动性的本质属性也缺乏应有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能动性的历史考察,来阐明能动性的外延和本质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自觉是指民族时代精神的自觉,是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自觉反思与其化解之道的求索。哲学创新,即哲学理论思维形态的转生。从哲学思潮发展史看,其内在蕴涵着“一以贯之”的逻辑思维脉络,构成了中华民族与时偕行、特色显明的理论思维形态转生的画卷。  相似文献   

11.
正确发扬人的自觉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思想或思维的能力;二是人的实践活动;三是人的意志和干劲。当然,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不仅仅指正确的言行,也指错误的言行,因为错误的言行也是人的能动性。所以自觉能动性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就是主观主义的自觉能动性;一种是符合实际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能动性。因此,毛泽东同志一方面告诫人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李广昌 《学术研究》2007,1(7):18-2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过程。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检视中,主体性原则强调只有理解我们自己,才能理解马克思;只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理解,才能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原则以中华民族自身主体性的展现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释放的载体,在"自觉觉我"与"自觉觉他"的民族性理论自觉中,力求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开辟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现代视野,并且以此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经过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能动性的发现和论证以及分析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回归,人们对哲学概念作为纯粹思维的认识由微而显,现代哲学对哲学生活基础的追溯也使哲学对人们存在经验的特殊作用逐步明朗化。哲学概念作为纯粹思维,以其内在的坚实度、确定性和凝聚着时代真切存在经验的具体普遍性,使公众语言获得了不同于单纯的表达和表述的功能,即对存在意义的表征。一个新概念带来新的存在理解,因而又返指着新的存在经验。新旧概念的更替是哲学的特殊工作方式赋予语言的新句法,哲学的表征意义是对新时代哲学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蕴含着一条深刻的逻辑主线,即主体性自觉。主体性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在属人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哲学发展的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实践论阶段,主体性自觉这条主线都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而且是一个日益深化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典型代表的实践论阶段,主体性自觉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无论以何种热点的形式出现无不体现出了主体性的自觉,从而更加证明了主体性自觉是哲学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的事实。作为哲学发展动力的主体性自觉在未来应主要体现为个体主体的自觉,所以弘扬个体主体性当属必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哲学语言转向的实质内容就是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反思转向了文化批判。卡西尔参与了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并以文化为中介推进了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反思,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中介化、历史性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同时,在现代哲学陷入要么科学化、要么文学化的困境之时,卡西尔以对符号的意义理论的新阐释,为现代哲学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实现了其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6.
“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由于信息哲学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存在=物质+信息”,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由此也确立了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的性质。中国信息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为9个方面。一是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二是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三是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四是人的全面本质论: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多维综合生成和创造性建构的学说;五是信息价值论:一种能够兼容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全新价值学说;六是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七是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八是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九是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般哲学教科书都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问者为第一性,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笔者认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种表述虽然出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全部西方哲学史的总结和概括,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存在过于笼统、不够具体、不够全面等缺陷,且对现代哲学的特殊现状未予充分考虑,某些概念和命题也有待加以澄清。首先,原则上我们可以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由于哲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的重…  相似文献   

18.
"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吗?笔者曾撰文指出,无论是根据思维的客观规律,还是根据爱因斯坦的有关论述,都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不能得出"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结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认识)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观点表面上也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定义,因为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并且也确实有物理学理论的支持,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对物理学关于场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对此,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文明的观点看,某种形态的文明是特定哲学的本体和前提,而某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理论自觉和贯通文明全体的灵魂。如果把基于文明多样性的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看作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那么多元观点的哲学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以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多样文明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多样文明及其不同生活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把握哲学对话的界限和意义。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文明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内在性平面,在真诚的哲学对话中,用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式切入生活世界,就会产生新的文明观念和新的文明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世界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百年价值哲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的兴起体现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100年来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使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学术空气沉闷,长期难以深入。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从自发与自觉、发展与停滞、严谨与混乱、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关系思维与单极思维、实事求是与唯主体论几个方面,对百年价值哲学进行反思,揭示了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陷于困境的原因,并指出走出困境的途径,为深化价值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