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在文化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公共空间"构成的"文学场域".依靠文化市场机制运行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现代性语境中的写作.  相似文献   

2.
张蕾 《社会科学》2021,(7):182-192
擅长叙写城市故事的通俗小说可以成为考察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视角。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叙述城市故事大体沿着"温犀秦镜"的路径展开,城市已成为重大的症候呈现在现代人、现代作家的视野中。人口是城市问题的基础。晚清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直接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广陵潮》《歇浦潮》《人海潮》等现代通俗小说,以"潮"的形象叙写现代城市人口问题,为城市的均质效应作出了生动阐释。人口在城市中集成的"社群"是均质效应的酝酿和发散之处,而个人要在城市潮流中生活,是以牺牲个人性为代价的。西美尔及受其影响的沃思等城市社会学家,在二十世纪初所作的理论思考,可以对照出同一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对城市问题的形象展示。伴随现代城市兴起而来的这一城市基本问题至今依然内在于城市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自清代中叶起,通俗小说开始进入藏书家视野,通俗小说藏书序跋也随之诞生。这些由藏书家撰写的序跋记录了藏书家接触通俗小说的不同途径,藉由通俗小说进行书籍社交的多种方式,筛选、校订、刊行通俗小说时起到的主导作用,以及主动搜求早期通俗小说版本、探讨通俗小说基本学术问题的具体过程。以上发展趋势以藏书家的通俗小说收藏活动与序跋撰写为媒介汇集到一起,成为雅俗文化融合的交叉点,并构成通俗小说文献学基本问题、研究范式的必要积累。  相似文献   

4.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可以看到,在"大众化"叙述话语的背后包含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张力.一方面,主流话语对通俗小说以及孕育它的民间通俗文化采取一种拒斥、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改造它们.这样的一种纠葛反映出建国后文学特有的生产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6.
张蕾 《社会科学》2012,(4):185-192
对现代通俗小说"存真"或"补史"价值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小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理论话语来表述并不合适,其中牵涉到从社会历史到小说,从小说到社会历史的互动互生关联。作为社会历史构成基础的日常生活或者衣食住行也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常规叙事内容。无论是引领时尚的衣饰变迁,还是西餐中国化的饮食爱好;无论是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情态,还是汽车火车的旖旎风光,这些既使现代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也促成了通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生动考量。  相似文献   

7.
民国通俗小说研究史家张赣生在其所著《民国通俗小说论稿》中曾指出:"中国通俗小说的传统是演义、写意,其相应的欣赏方式则是意会、神遇,这两方面合起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役物而不役于物'的传统小说艺术观念体系,这是中国小说艺术表达和欣赏的传统特点。"①武侠小说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领域,不仅明显具备上述特征,而且在主观化、虚拟化、写意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几乎已成为武侠小说所特有的"游戏规则"。不熟悉和了解中国小说创作的上述传统和武侠小说所特有这一"游戏规则",武侠小说就没法写,读者也没法读。武侠小说是通过…  相似文献   

8.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 ,对通俗小说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但全面系统的研究仍嫌薄弱。张华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版 )对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富有个性的阐释 ,强化了研究弱项的工作 ,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著者并没有把现代通俗小说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孤立的研究 ,而是以宏阔的研究视野建构了一个开放性的研究体系 ,把现代通俗小说放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多层次、多角度地论析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流变 ,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作者是站在世纪末的历史制…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读者与市场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读者有着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此很少论及.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视角出发,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以及小说内容等,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阐述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雕版印刷业与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俗小说的兴盛与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有重要关系.通俗小说刊刻起步于嘉靖年间,在万历时得到了迅猛发展,除了与印刷业的发展一致外,匠体字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阳刻书具有浓厚的商业气味,采用上图下文的插图方式,内容与印刷都比较粗陋,针对的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万历间江南民间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南京、苏州和杭州都是通俗小说出版的重要地区.到了天启、崇祯间,出版中心已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带,这对通俗小说的装帧、题材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江南刻书开始重视书籍的质量,部分作品的插图、印刷都非常精美,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同时某些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加入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改变了通俗小说的美学风貌,呈现出文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7,(7):132-136
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主要是通过民间说书等艺术形式扩大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的。民间艺人不仅多以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而且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这才使通俗小说更加通俗易懂,更为民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关系的研究尚嫌薄弱.小说识语、凡例是我们对此进行考察的两个重要视角.通俗小说的创作观念、语言、章法结构、体制等皆与读者的阅读需求、审美倾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读者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过程中留下不可忽视的烙印,对此加以阐述,可以从特定的角度考察明清通俗小说形成、演变的真实轨迹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诞生之后,通俗小说史是否存在着近200年的空白?中国古代文学何以在明代后期迎来通俗小说的时代?对此,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本文从大众娱乐文化视角,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大众娱乐文化商品的属性,认为作为小说商品,明代前中期根本不曾存在什么“空白”;而作为小说文本创作,就创作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之后,的确出现了较长时段的断档.通俗小说时代姗姗来迟,恰与通俗小说作为大众娱乐休闲文化商品消费时代的迟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8.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些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是通俗小说创作文人化历程的表现,几乎都与通俗小说的编创者阶层、编创目的、编创者文学追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静宇 《学术界》2012,(2):157-167,287
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但这些作品无论所选取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实社会是小说根植的土壤,我们从社会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明代社会文化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由保守、僵化走向新异、活跃。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世俗风情等都直接作用于通俗小说,为作品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