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巴文化作为与蜀文化交相呼应的古文化,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源头之一,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是内涵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圈层。笔者对于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概略性地探讨了巴国的历史、巴文化的视觉符号构成、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探讨三个主要问题,旨在厘清巴文化的视觉符号脉络、对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做探源性理论推导、补充现阶段的巴文化研究,为今后的巴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助推力。  相似文献   

2.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巴、楚毗邻,人文互动;"巴楚文化",源远流长。自上周迄今,巴文化与楚文化藉战争、商贸、移民等,在长江中上游文化带与武陵民族走廊文化带内,于长江主线与其支脉清江及武陵山脉、武山山脉构建的核心空间之中,混荣耦合为"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巴楚艺术"的子范畴,  相似文献   

4.
作为楚文化精神代表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是巴文化的代表。屈原的作品是巴楚文化交流的结晶。这一事实惜乎论者关注不够。本文仅从屈原《九歌》源于巴巫歌这一角度看其与巴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清江流域巴、楚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论述,从清江巴、楚文化的祖源开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当地原始文化发展变化看清江流域巴文化早期特点;早期巴人首领的考证;有关廪君的传说等。先秦时期清江巴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地域内重合交叉,巴楚杂居共处;民族间融合通婚,巴楚通婚互结;习俗上涵化混同,巴楚文化互见。  相似文献   

6.
在三峡旅游地众多的文化类型中,三峡地区的巴文化是三峡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根基。而处于三峡腹心地带的忠县,是古代巴文化发展、建树的历史重地,在古代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三峡巴文化旅游开发中,应以忠县为主要根据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7.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考古中发现的巴文化遗存、遗物资料 ,论述了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的关系 ,并强调加强二者结合的研究 ,以及考古学在巴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等。  相似文献   

8.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舍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古代巴人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如今,人们研究楚文化离不开巴文化,研究蜀文化也离不开巴文化,说明巴人的文化原型形成较早,并有鲜明的个性和影响力。巴国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巴人作为一个民族团体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使我们研究巴文化时,不得不从其文化原型入手进行深入的探索。所谓文化原型,是指“人类依据不同生态环境创造的文化特征,在原始积累和功能实现中  相似文献   

10.
说“巴”     
本文以认定甲骨文 、 等字形为“巴”字作为前提,结合古代巴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了“巴”作为方国、部族名的得名理据,认为“巴”作为方国、部族名正是得名于该部族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行山爬坡,行水淌河时伏身爬行的状态,简言之,巴之为言爬也。这一观点还需要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支撑,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1.
巴人是一个巫风浓郁的民族,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根据民族、地域、物产等特点,创造了丰富的占卜文化,占卜用域广泛,涉及到城建、祈雨、制盐、丧葬等诸多领域。研究巴人占卜的用域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巴人的占卜文化、信仰文化及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古代巴人,是活动于我国南方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的一个旺盛的民族,强悍的民族,有许多传奇和优美的历史故事。但由于历史久远,历史文献记载尚有不少疑难问题。因此,对于巴人的起源地望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未能形成共识。直到近1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鄂西清江长阳发现了我国早期巴人的典型遗址-香炉石遗址和大批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物之后,巴人的起源之谜,才终于成功揭秘。  相似文献   

14.
伏羲 廪君 白虎——巴人族源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以及口碑材料指出巴人为伏羲后裔,其先祖后照南迁至巴陵,号为巴人;因尧、舜、禹三代连续不断地攻伐三苗,被迫西移至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与四姓争神获胜,被立为廪君.其后,廪君率其族继续西移,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巴人之族徽由鸟而蛇而虎,最终以白虎为图腾.同时,本文对白虎图腾的象喻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白虎图腾以其祥瑞、骁勇、善变、凶残等图语对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崇白虎、赶白虎、杀白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 ,其主源廪君种巴人对中原文化影响深重 ,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笔 ,完全可能是由他们开始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中华建筑的干栏、窑洞和帐幕 ,对应于巢居、穴居和广卢居三大类 ,而源自中国西南部的干栏 ,及相配套的席居曾流行于全国 ,直到隋唐以后 ,才退回到西南。土家吊脚楼处于干栏建筑发展之顶端 ,也是与窑洞四合院建筑的交汇点。土家族文化 ,是西南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枢纽 ,也是封存大量历史信息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6.
廪君巴从清江流域兴起与发展,后来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发展到四川境内外,从而有了“巴蜀文化”的共称。自考古学兴起,在长江三峡与清江流域里,发现了以夹砂褐色陶器为特点的文化遗址,时间可早到夏商时期;器物类别以釜、罐为其大宗。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早期的巴文化。笔者认为对廪君族系文化与巴文化应区别对待,以还原历史阶段的不同。廪君族系的历史融合与发展,在清江与长江三峡地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土家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18.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彝族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财产分配、劳作文化中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权利、行为等。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彝族女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来塑造女性。解放后,学校教育才在彝区兴盛起来,而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女童一直很少。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今天彝族女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导入与发展同土家族历史观的质换具有同步意义。在当地史时期,土家族是吸入儒家文化的,未发生重构问题;在中国史时期,儒家文化的重构是在与土家族文化的二元组合中实现的;在世界史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以后,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土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土家族先进分子开始了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黎族传统法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1.只有习惯法,没有制定法;2.合亩本位;3.只有头人,没有官员;4.处理疑难纠纷采取“鬼判”的方式。黎族传统法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