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萧意辛是辽代晚期契丹民族中颇为典型的人物。《辽史》虽然有《传》,但仅仅四百字左右,故仍然事迹不明,面貌不清。这是治辽史者长期以来没有问津她的原因之一。 其实,她的经历和主张,并非一般,在研究北方民族关系史、契丹民族文化史和伦理道德史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对辽代契丹皇帝死后的造像与祭祖进行勾沉,是研究辽代契丹民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略作论述。 一、契丹皇帝死后的“造像”与各地祖庙的兴建 已故契丹皇帝的“造像”及其种类。 辽时契丹皇帝为了祭祀祖宗,大量雕塑、绘制已故君主的“御容”像。辽代对已故皇帝“造像”始于何年何月,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经推断,概始于太祖阿保机时代。《辽史·太宗纪》载:天显五年(930年)六月丁己,“拜太祖御容于明殿”。说明此前于太祖祖陵陵庙内已经供奉阿保机的“御容”像。从此以后,每一契丹皇帝“驾崩”之后,均要制作“御容”像。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即云:契丹皇帝既死,“则设大穹庐,铸金为像,朔望节辰忌日并致祭”。可见这在辽代已成为一种惯制。  相似文献   

3.
论辽代宗教文化黄震云公元907年(辽太祖元年),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职务,至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兵俘获,辽亡、辽代历时218年。二百多年间,契丹民族延袭了唐代三教论衡的传统,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崇尚自然力的原始宗教和汉民族的儒...  相似文献   

4.
契丹之名早在13世纪前就传播到西方,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传播和积淀,在西方社会被塑造成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东方理想国:地处中国边缘,富甲天下.探寻契丹的热望引领着西方航海探险家步入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从航海中获得地理知识的积累,西方人才弄清契丹与中国本是一地,辽则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与中国宋王朝同期的一个国家(朝代).西方学者研究契丹与辽史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中期以前,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以及中外双向文化交流的增强,西方学界对辽史和契丹民族史的研究进入高潮,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至今约有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学会第三次年会于1985年8月5日至10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与会代表114人,提交会议论文72篇。与前二次年会相比,本次年会的论文有二个特点:一是关于辽金文化方面的论文比重较大;二是金史方面的论文较辽史方面的论文为多。关于辽金文化方面的论文,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编写组编写的《辽代文化》书稿若干章,如语言和文  相似文献   

6.
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人有其特定的姓氏和名字,它反映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时代风尚和伦理道德等,是契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人建立辽朝政权后,开始采用汉名,甚至改为汉姓,说明中原汉族文化对契丹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我国学术界已有人对契丹人姓名文化开始研究,但多是在辽朝时期,很少涉及辽亡后契丹人姓名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为"无墓葬",至辽朝建立前后逐渐实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选址,下葬吉时的选择上,多参用汉俗中的"风水"因素,沿袭唐宋相关风水理念.契丹贵族依风水下葬的习俗的形成,正是中原丧葬礼仪与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对辽代社会变迁、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契丹的瑟瑟仪和射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的畜牧经济基础和萨满教的流行,加上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契丹礼仪,其中主要有祭山仪、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瑟瑟仪和射柳。 本文拟就契丹的瑟瑟仪和射柳略做考察。 瑟瑟仪,是祈雨射柳的礼仪。既是契丹民族的古老习俗,也是辽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的一  相似文献   

9.
辽代北面官系统设有北、南两个宰相府。这在契丹民族史和辽史中都是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拟对南宰相府的设立、职官设置及这个部门的职能做一粗浅探讨。一、南宰相府的设立在辽代北面官系统中,南宰相府是一个重要部门。《辽史·百官志》将其作为与北宰相府相对应的北面朝官机构记载下来。但是,关于这个部门何时设立,甚至其主管官南府宰相最早设置于何时也难觅其踪。“宰相”这个职官,在契丹本族的职官中是没有的。辽代北面官系统的宰相职官,应当说是契丹族在与中原封建皇朝长期交往中继承、改造传统官制的结果。《辽史》修撰者音译了许…  相似文献   

10.
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碰撞下,契丹社会习俗中既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也蕴涵着中原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婚姻关系作为契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契丹人的离婚与再嫁作为其婚姻关系的一种反映,对契丹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较大冲击.契丹人的婚姻中...  相似文献   

11.
契丹媵婚制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媵婚是我国自上古以来就长期存在的一种婚姻制度,指女子出嫁,须以同姓娣侄随嫁。契丹婚姻制度史上存在过媵婚制,而且经历了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这样一个过程。契丹族的媵婚制包含的既有媵女,也有媵臣、媵侍等,而且契丹公主还有媵地,即公主头下州。从总体上说,契丹媵婚与中原媵婚、北方民族媵婚不无相似之处,惟有公主媵婚与众不同,并随着辽代社会总体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既反映了契丹民族文化独具的特点,也体现了辽代社会前进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契丹族建国后,用本民族的名字作国号,称大契丹。公元九三八年,契丹改国号为大江。九八三年,辽又改国号为大契丹。一○六六年,契丹又改称大辽,直到一一二五年辽国灭亡。 中国历史上辽是唯一的反复更改国号的朝代。有辽一代二百一十八年(九○七——一一二五),称契丹国共一一四年,称辽国共一○四年,约各占其半。所以,南宋叶隆礼奉诏撰  相似文献   

13.
辽道宗请于八年(106年),进士王宫奉敕为耶律宗政撰写墓志,终篇之际,以“来者有识,知贤王兮”’落笔,表明了他对耶律宗政的总体看法。同时,也希望后入读此墓志者能有相同的认识。九百多年过去了,这篇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朝圣宗、兴宗、道完三位皇帝当政时期的许多难得的史料,弥补了《辽史跨文献的不足,特别是为全面地研究耶律宗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耶律宗政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将从一个侧面促进辽史、契丹史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族别和身世是决定一个人仕途和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辽代契丹族统治者也…  相似文献   

14.
文献中的契丹"西楼"一词实际上应来源或借鉴于古突厥语,义为"冬季草场"或"冬窝子",不包含任何表示方位的意义。《辽史》等文献记载的有关契丹"四楼"实际为宋人附会所得,而宋人所谓的"北楼"应为辽代怀州。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取代了契丹族原本的宗教信仰萨满教之后,在辽地逐渐走向兴盛。可以说,佛教丰富了契丹民族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在辽地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佛塔和佛教造像艺术。研究赤峰地区辽代佛塔和佛塔上的佛像,有助于了解辽代契丹族的宗教信仰和辽代佛教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了解契丹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更有助于了解契丹民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近世纪以来,达斡尔族的族源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学家认为契丹,这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发展结果。笔者试就民族习俗的继承性和“民族习俗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撰文补充“契丹说”,不当之处,望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由于辽庆陵契丹小字帝后哀册的出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我国学者王静如、罗福成和厉鼎煃等人为首,曾经掀起过研究契丹文字的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契丹文字资料的声价也水涨船高。刻有契丹文字的一砖一瓦都会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作伪者也乘机而入,例如在1936年第83号《书香》上发表的岛田好的《辽静安寺契丹文砖额》一文中所介绍的所谓辽中京静安寺遗址出土的契丹文砖额就是一件典型的伪造品。这块砖上的铭文拓本还曾在《辽的文化图谱》等书中著录过。  相似文献   

19.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共一百二十四人,收到书稿、论文、资料等共六十余篇。 与会同志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辽金两朝及契丹、女真民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在辽朝存在的二百多年中,通过和中原及其他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大大加速了辽代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各族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