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国民政府的内迁,重庆成为陪都,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39年1月16日,以周恩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南方局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积极开展文化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公演这一为社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抗战工作。由于国民党的限制,南方局只能开展秘密工作,通过“第三厅”、“文工会”、“文协”及“中艺”等机构开展公演活动。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公演活动类型多样,以话剧、电影、音乐等形式为主,在社会动员、抗战救亡及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量人口内迁陪都重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发展提出了巨大考验,一种极具山城特色的民间交通工具滑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风靡一时。分析研究滑竿盛行陪都的原因,对陪都人民抗战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民间文化和旅居重庆艺术家作品里留存,滑竿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敌报》1938年社论立足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客观形势,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在服务抗战大局中找准定位,运用赋能纪念资源的灵动笔调,动员民众,激发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建构起抗战宣传工作的独特话语体系;通过敌我鲜明对比的犀利阐述,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突出了抗战宣传工作的强大政治属性;借助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基调,稳定民心振奋士气,着力开展青年工作,描绘出抗战宣传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党报的社会动员功能,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重庆拥有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对重庆而言,妥善保护与利用这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就当前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其中一部分遗址得到了妥善保护与开发,但仍有相当多的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在重庆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下,找准重庆独特的区位优势对于打造国际人文交流中心而言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好重庆现有抗战遗址资源则能起到显著作用。因此,重庆未来应当通过建立抗战遗址数据库、坚持“一处一策”、增强遗址间协调性等方式保护好和开发好重庆抗战遗址,讲好“陪都故事”,进而更好地打造西部内陆的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遗址现状及对其进行保护开发的意义,提出保护与开发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出于建立抗战统一战线、充实自身力量、发挥青年先锋作用等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领导开展青年工作。通过全面改造共青团、积极组建群众性抗日青年组织,积极发展青年教育、培养训练抗日青年干部和人才,着力推进报刊和文艺宣传工作、加强青年抗战动员等实践举措,为争取抗战胜利集聚起强大的青年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开展青年工作的成功实践,对新时代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必须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着力发挥团组织工作效能;必须统筹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有生力量;以青年为中心,为青年生存发展纾困;必须建好网络舆论阵地,加强青年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抗战为新诗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抗战也使重庆步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众多诗人会聚重庆,共同书写了一套完整的重庆叙事,重庆以悲情之城,坚韧、乐观之城,浮华、高压之城的多脸谱形象在诗人们笔下映现,雾、嘉陵江、防空洞这些城市的地域表征也贯穿于抗战新诗的重庆叙事中,呈现出陪都重庆与传统山城融合的独特世相。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文艺研究中,探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文艺运动的领导,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着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武汉的抗战文艺运动如盛夏的扬子江潮,波澜壮阔。其声势之浩大,动员之广泛,社团之繁盛,作品之丰富,为武汉文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它既是五四和“左联”新文学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为重庆、桂林、昆明等大后方的进步文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全国抗  相似文献   

9.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为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940年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疯狂轰炸。日军为此制定了“101作战计划”,在空袭中混合使用了集团轰炸、连续轰炸、照明轰炸以及投入零式航载战斗机的“零式”战略,给重庆造成 巨大损失,外国驻渝机构也未能幸免。空袭后,重庆的救赈工作比较及时,积极防卫,显示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战斗信念,粉碎了日军炸垮重庆的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抗战“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