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从灵晕、震惊、经验等角度对机械复制时代社会文化的批判解读具有怀旧倾向,既执著于古典艺术灵晕的神圣感,又觉察到自身受限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话语情境而倍感焦灼,技术、市场与消费加快着对艺术和思想的庸常化解构。"怀旧"成为当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文学母题,诗歌独立的精神指向和人文关怀,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冲突中确立彼此的存在,乡土内涵的外延超越地理空间而成为想象的场域。以怀旧为切入点,可阐释当代诗歌乡土经验的书写、怀旧的范式、认同的危机以及写作资源的贫瘠,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下诗歌乡土经验写作的转型变化,区别于乡土的传统意义而成为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文化反思与理性自觉,聚焦于"当代性"而非乡土意象本身。  相似文献   

3.
苏文健 《东方论坛》2014,(2):113-119
本雅明的"辩证形象"来源于其前期的"寓言"与"星座"等美学概念,具有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历史性与视觉性两个重要审美维度。本雅明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史前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弊病。这种"视觉政治"推动了他对"救赎视觉学"的思考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解读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认识论批判"序言)"物"与"理念"关系的基础上,以"物"作为切入点,重新考察本雅明的悲悼剧与悲剧观念,并试图将"物"在悲悼剧中的具体含义与意义以近乎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本雅明的悲悼剧研究在其认识论主线之外,还有一条观念史次线,通过考察17世纪巴洛克悲悼剧及其前史与后史形态,他探讨了现代性观念与自然历史观念的生成谱系图,主体如何形成实物世界、物性、物化秩序、物化法则的观念,都以若隐若现的方式出现在巴洛克剧的情节与人物设计、道具与场景使用当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了"拱廊街"与发达资本主义共谋的问题:一是从文本层面即也就是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手稿中对拱廊街的批判词条出发,二是从作为物质文化的拱廊街,从它的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对拱廊街这个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拜物"病灶展开批判。本雅明希望借助超现实主义以梦幻手段逃离现实的虚幻性,以唤来弥撒亚之灵。但本雅明的批判方法本身带有乌托邦性质,最终是向内心寻求突破,而不希求对外变革。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应是对整个社会寓言的抽象性思考,而非指向外部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反之本雅明拱廊街批判中展示出来的后现代性,与今日拱廊街物是人非的现状相似,悄悄呼应了波德里亚的拟像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并没有明确地论述过艺术史,他所阐述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他关于影像(摄影、电影)理论的思想。通过梳理"艺术史"与"拱廊街计划"的关系,找到了统领本雅明"艺术史"写作的主题,即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人的感知方式及艺术的功能属性的影响。本雅明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一部社会变迁、技术演进的艺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瓦尔特·本雅明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审视本雅明可以看出:其一,本雅明通过"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方式对空间中互为异质性的事物进行了集合;其二,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本雅明整合了时间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的姿态——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本雅明以"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本身就在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对生命与政治关系的洞察来源于阿伦特、本雅明和福柯三位思想先驱。阿伦特通过对"政治生命"和"单纯生命"概念的区分,试图将政治共同体奠基于单纯的政治实践。这一思考产生了单纯生命的悖论:单纯生命既构成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又是消解政治共同体的根本因素。本雅明利用"牺牲"概念和犹太—基督教神学传统,消解了阿伦特的悖论,却将政治行动转化为维护律法的暴力行为,并在献祭—净化的循环中,将纯粹生命本身转化为律法实施的最高目标。阿伦特和本雅明的哲学和神学反思最终在福柯对现代政治技术的分析中,呈现为现代生命政治内在的实践逻辑,人的自然生命成为政治的目标,却在被政治技术的抽象化利用过程中,转化为"赤裸生命"。借助于三位思想家的论述,阿甘本重建了生命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他认为,赤裸生命就是人类生命的"门槛"(threshold):它处于生命的存在和消亡之间,将政治权力最为悖谬的两种功能,即捍卫生命和威胁生命同时表征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的"灵韵"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原真性",价值上具有膜拜性和展示性的特点。用本雅明的"灵韵"思想观照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剖析大学文化内核和外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者,比如汉娜·阿伦特根据本雅明对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卡夫卡的阐释进行解读,认为本雅明是位没落失意的旧式文人,而不是关注文学与历史现实的激进革命思想家.本文从"希望"这一中心概念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澄清了这一错误认识,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本雅明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沃尔特·本雅明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在其著作中分析探讨了许多个概念,如语言、神话、灵韵、拯救、革命、解构、建构等等,历史是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把握本雅明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理解本雅明的整个批判思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本雅明对历史连续性、线性时间观以及历史进步观的批判中,可以揭示本雅明的历史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间接提到的“拱廊直译”这一概念至今鲜有人提及。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出发,根据《译者的任务》中的主要概念和“拱廊直译”的关系,论述了“拱廊直译”的重要性和用途,并结合具体例子深入阐述其具体表现形式和优越性,最后对“拱廊直译”的方法作出两点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的"灵韵"(Aura)思想富于暧昧性与含混性。"灵韵"虽不是本雅明的首创,但却是在他那里发展丰富起来的,在视觉文化的关照下,其"灵韵"(Aura),呈现出两种特征。其一",灵韵"在时间上的视觉关联性特征;其二",灵韵"在空间上的视觉距离性特征。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机械复制更加突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图像化,然而"灵韵"还是变相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悲剧定义与本雅明的悲剧理念一样,都是对现代性所获得的震惊体验和深刻反应。将鲁迅的悲剧理论与本雅明的"悲剧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互文性阐释空间。悲剧理念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悲剧的价值维度;寓言与毁灭:悲剧价值的现代展现方式;救赎与给人看:悲剧价值的目标指向。通过在互文性的空间去比较和重读鲁迅的悲剧理念,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和革命意识,以及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在形成过程中早已达及的理论层面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即要追求对等。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的《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指出,翻译不应该求同,而应存异。这从根本上对传统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质疑,他的“纯语言”翻译思想为翻译学研究开拓了崭新的空间,并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经典。本文主要围绕本雅明关于“纯语言”的概念来评述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实质,并揭示它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又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充满着多维性和矛盾性。本雅明既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而其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等内容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使读者在"诗意的怀旧"与"技术的乐观"中感受其理论的强烈辐射,这显示了本雅明思想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7.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但在纷繁复杂的意象中,"震惊"一以贯之,成为探寻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因。文章从"震惊"的心理溯源开始来梳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以期从这一特定角度对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心理层面,人们以牺牲事物的完整性和鲜活性为代价,发展出一套针对"震惊"的戒备机制。美学领域,"震惊"剥夺了传统艺术的"光晕",而波德莱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把"震惊"引入了抒情诗。"震惊"还引发了新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以游荡者为代表的人群,以及以摄影为代表的物象,人的异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6):21-30
北魏孝明帝时,灵太后胡氏为当朝的实际执政者。灵太后在临朝称制后,便开始遵照佛经记载的转轮王模式推行一系列护法措施,亦即通过运用外来的转轮王观念,加强其权位的正当性。但除了"佛教转轮王"的形象外,灵太后还似建构有"佛"之面貌,不仅利用佛教符谶来暗示天下,自己以女身成佛,还与孝明帝并称"二帝"或"二圣",同时在石窟中设计"二佛并立"的特殊布局。此外,灵太后还欲通过《华严论》的修撰,来具体阐释"转轮王即佛"的观念,并通过《华严经》的弘广,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神圣且合法化的支持。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灵太后并未公开宣称自己是"转轮王"或"佛",但她推广佛教的一些措施,以佛教信仰教化天下的作为,都表明了她所努力的方向。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这位颇具女权意识的实际君主,正是运用了佛教王权的相关理论,来告知天下她所具有的最高政治权力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