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徐绍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惠能佛性论思想初探徐绍刚(郑州450052)惠能(638-713)发起的禅宗运动是我国佛教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惠能之前,尽属禅学;惠能之后,始有禅宗。禅学与禅宗的分水岭,就在于惠能佛性论思想的创立。“禅”,又译“禅那”,是梵文Dhyana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生态圈已经把营销的定义改写了,十年前大家所传说的营销极品是:把梳子销给和尚;这一案例并无戏谑的成分,反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健康追问,但是很难复制,且后续难继;也就不了了之了。和同类的诸如把鞋卖给热带人士相比,梳子虽似居于高位,实难让高僧们在不同场合喜持乐用,梳子的需求也就重新成了高僧们自己的私事了。 相似文献
9.
张源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实相涅槃"构成了解脱的最高境界成为由般若学向涅槃学发展过渡的理论先导.佛性论是涅槃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僧叡在深刻理解般若中观学的基础上,注意到般若学与涅槃学的相通之处,转向涅槃佛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仲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
关于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可通过“三因佛性”、“无住本”、“妙有佛性”、“一念无明法性心”四个环节进行把握。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中已经有较明确的主客之分的意思,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试图扩张主体理性能力,并以此统一主客体。智岂页的“一念无明法性心”范畴,实际上成为其判教标准,而且也是整个天台宗教理体系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11.
12.
赵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82-87
佛性意蕴是佛学中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在中国佛性意蕴通过涅槃范畴得到传播。佛性意蕴在中国流播的过程,经道生实现宗教义理形态的世俗化和审美化,又经梁武帝将之推进到人格审美化的深层,进而又由达摩使佛性内蕴涵熔于心性论美学的逻辑统一。佛性意蕴的中国化与美学化,体现了宗教、哲学与伦理学和美学等文化形态的内在转化,它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美学实现历史性深刻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 相似文献
13.
佘万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众生能否成佛?若能成佛,根据是什么?如何成圣作佛?是佛教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的。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他空见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何谓他空见?有人说,觉囊派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有人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 相似文献
14.
高建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3):20-23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性学说经历了由分歧到弥合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化佛教的成熟,使得佛性思想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人具有佛性的平等意识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北宋二程上承韩、柳复兴儒学之余绪,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借鉴,汲取了佛性说中的思想营养,构建了理学的心性学说,从而把封建社会的人性理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5.
王仲尧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关于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可通过“三因佛性”、“无住本”、“妙有佛性”、“一念无明法性心”四个环节进行把握。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中已经有较明确的主客之分的意思,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试图扩张主体理性能力,并以此统一主客体。智(岂页)的“一念无明法性心”范畴,实际上成为其判教标准,而且也是整个天台宗教理体系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16.
林啸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22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教解经学的发展,而且赋予净土思想更多的义理色彩。 相似文献
17.
18.
祝后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68-71
汉族园林审美精神内核在于禅心,而藏族林卡审美精神是执着于佛性境界.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族和藏族古典园林审美精神的差异性,系统分析内隐于因林审美精神中的民族性因素,挖掘出汉藏族园林艺术风貌异质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董群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0,123
在人的尊严问题上,佛教和基督教有各自的表述,佛教从佛性角度确立对此主题的观点,这是从人性尊严角度讨论人的尊严,由于人人先天具有佛性,人人生而具有人性尊严,因而,人与人之间也是生而平等的,所谓的社会差异都是外在的。在由此种尊严而平等的基础上,佛教提出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自信原则和处理人与他者关系时的恭敬原则。基督教对于人性尊严的讨论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因为是被神依照其自身的形象而创造,具有神的荣耀,而具有人性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始祖滥用了神赋予的自由意志而选择了犯罪,此种原罪又损害了人性的尊严。也许从佛教的角度,可以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但基督教有其自身的解释传统。 相似文献
20.
耿静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1)
作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在宋明理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不可替代,其对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从本体论和宇宙论方面证立儒家心性之学.鉴于学界对其与佛教关系探究甚少的现状,结合北宋儒释道三教融会贯通的社会背景,由佛性论视角对周敦颐的心性论作相关分析,有助于弥补学界对周敦颐理学思想中佛教因素研究的不足,以及更好地理解北宋儒佛两家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