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语言,作家一方面体验着创造的自信与欢乐,一方面又经受着种种尴尬与磨难,越对生活有深刻感受,内在情感体验越独特丰富,就越能体会到诗人纳德松那句名言的份量:“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正因为痛苦,使作家更清醒更明智地对待语言  相似文献   

2.
文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作家既运用语言来构思形象,又通过语言来完成他所构思的形象;同样,读者也是首先通过对作品语言的解码来接受文学的。无怪乎古今中外的作家在创作中无不为语言的运用呕心沥血。 概观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于语言运用的刻意求新。在刚刚排除“左”的干扰之时,思想解放的伟大潮流强烈地冲击着长期积郁的新老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如井喷一发而不可收。歌哭嘻笑、呐喊啼泣,皆成文章;提问题,闯禁区,揭伤疤,一时蔚为大观。人们运用朴素的、带血的语言渲泄着各自的痛苦。痛定思痛,当控诉的高潮过后,人们开始反思,他们运用冷静的、哲理的语言来探究黑白颠倒的原因及生  相似文献   

3.
我们说某一作家的作品“典雅、俊逸”或是“朴质、清淡”等等,很大程度是指他们的语言风格而言。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语言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郭沫若豪情奔放,他的语言“热情似火刀;鲁迅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语言“冷峻似铁”,但这是他们风格的主要方面。语言大师具有几副笔墨,方能胜任对大千世界的描绘。所以郭沫若还有冷峻深沉的一面,鲁迅也有热情喷发的一面。茅盾,作为一位“语言大  相似文献   

4.
吕新一直以来被看作先锋作家,其小说最大的特色表现在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的不断实验、探索和创新上.小说《梅雨》在叙事方面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先锋性,无论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语言的营造,都显现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此同时,小说在主题上也明显表现出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忧患和批判,对人类生存痛苦和精神困境的古典式人文关怀.以《梅雨》为界,吕新此后的小说在叙事形式探索方面有所减弱,但固有的先锋精神和古典人文情怀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5.
作家语言模式及其心态臆想闫德亮作家的心态(或称主观意识、自觉心理)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体裁、情节、结构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作家心态的制约。那么,作家的心态制约作家的语言模式(或称语言惯用结构、语言个性风格)吗?换句话说,作家的语言模式与作家的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于女性作家的创作,从作家人格情操与语言风范、内在情感与语言表现、个性素质与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文学语言与作家自身表里相应的密切关系,强调指出文学语言的构成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多质多因的总集合。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再现作家挣扎于"痛苦之浴"、维护女性"人的尊严"的艰难历程,对胡兰成<今生今世>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进行现代解构;在勇敢正视痛苦的生命感觉同时,表现出作家对爱情婚姻这一人类生存问题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因为:一,作家的创作是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作家独特的感受体验促使他寻找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二,隐喻的使用是作家从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因而隐喻创造出了新颖别致的文学语言;三,美的规律使作家在传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心理感觉时考虑独特的审美语言形式。这三个因素使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创造,并最终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独创性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走过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 现在又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 予以分析、总结是必要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从多方面切入。以文学语言的个人性为切入点, 可将20 世纪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作家们自然地使用个人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努力地使用近似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被动地使用相同语言写作的时期; 作家们自觉地使用个人语言写作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 ,小说家在经受了“语言”的痛苦之后 ,催生出先锋派等激进的小说实验潮流 ,因为变异了的小说语言所承载的 ,必然是更新了的小说艺术模式。从宏观上说 ,作为动态平衡的符号系统的小说语言 ,跟小说艺术秩序从解构到重构的无限运动过程相表里。新时期小说语言与 2 0世纪前半叶的小说语言相比 ,表现出雅致化、粗俗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这一特点又与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不断转型的大语境相关 ,折射出作家创作方法的日趋丰富 ,创作心态的更加开放 ,以及小说家对小说特征与类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的标志,风格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于一位语言大家,一位有漫长的创作道路的作家,这种稳定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风格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要研究这一类作家,我们不仅要了解其最富魅力的顶峰期的风格特点,也有必要了解此前各个时期的语言个性,还要考察这一特点形成之后的发扬、完善或褪色、衰变的过程。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言语活动给现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心理冲突”是文学写作心理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写作心理全过程。没有心理冲突,文学写作就会失败;有了心理冲突,文学写作才进行得有声有色。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于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即功利心理的矛盾。作家有审美的自由,也有非审美的不自由。而心理冲突的根源乃是作家写作时的人格“本我”与“人格面具”的矛盾与痛苦。文学写作应当大胆祖露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灵魂的审问”,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使情感向审美心理自由流动,并尽力贴近“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14.
阅读李准的作品,总会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河南味,李准味。确切地说,应是李准化了的河南味。这就是作家鲜明突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李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吸收、运用和创造。他那浑朴灵秀的语言格致既是作家艺术殿堂的重要支柱,又是作家艺术风格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心态。从总体上讲 ,孤独心态的存在昭示着古代作家精神需求的被压抑或失缺。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古代作家的孤独形态分为消极性孤独与积极性孤独两大类 ,尽管它们均表征着作家的生命痛苦和生存危机感 ,但是却能够对作家的人格构建和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有着客观规定性 ,对作家的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地域文化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成独特的性格 ,从而使作家的创作风格异彩纷呈 ;语言是文学的衣裳 ,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作家群体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莫言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最有创新个性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之独特与创作理念之个性化而一直为人所称道。本文从灵活应用修辞式语言、充分运用色彩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浓郁的乡土语言气息、变异化的语言结构等五个方面对莫言小说语言特色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中的自主意识经历了觉醒、展示、高涨、迷惘的发展过程,陕西作家的创作忠实地展示了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文化人的自主意识。无奈的流浪,痛苦的回归,是这个过程相反相成的双重变奏。陕西作家的创作既是新时期文学诞生以来作家表现自主意识的总结,又是另一个新的开端。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也有困惑。  相似文献   

19.
描述陈应松小说欧化、诗化、口语化的三种语言形态,分析深藏其后的语言策略即:土中见洋、欧化长句中充斥诗化语言。陈应松语言策略的选择与完善,充分蕴含了作家生命体验的异乡人情结和水手情结,显示了作家的艺术追求以及对文学语言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作家用以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工具,它不仅同作家的思维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作家表现生活不可缺少的唯一媒介。语言之于文学,就象音响、旋律对于音乐,线条、色彩对于绘画,动作、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从来任何文学作品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其语言形式而独自超然存在,它只能在一定的语言形式之中才能成为特定的现实。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便成了“文学的第一个要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