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国4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辛亥革命史、太平天国史、戊戌变法史以及洋务运动史等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如何突破?尤其是怎样选择突破口?这是摆在广大史学工作者面前必须回答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1981年,刘大年首先撰文进行探讨,提出“从经济史突破说”。他指出:关于突破口“可以有各种回答。例如说,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钻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高理论水平;或者说,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加强专题研究。无疑地,这些都是正确的回答。”但他认为:目前应该划定“研究中最薄弱、最繁难、而又最重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作为突破口。(《光明日报》1981.2.17) 刘大年的看法抓住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突破这个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了突  相似文献   

2.
应当以政治和经济統一的观点来进行经济史的分期赵德馨同志提出: “整个社会經济史应以生产方式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根据(标准)”。“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是一門专史,它的对象是社会經济整体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統一的发展过程,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該离开阶級斗爭、民族斗爭和其他社会現象,但是它的主要內容和任务是叙述和分析經济发展过程的。这是它和近代通史的主要区别。从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的分期标准,应当是国民經济变化的重要表現,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标准是有区別的。”我基本上同意以上观点,这一分期的基本观  相似文献   

3.
一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军事、哲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宏论,一直成为新中国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经济史的指路明灯。我和上海社科院已故院长黄逸问等人,于1956年对在上海经济研究所,半路出家投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时,便是紧紧遵循江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论进行的。平心而论,如果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40年来所出的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通过这些科研而培养和涌现出来的一批专家学者,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里,还多少起了一点添砖加瓦的贡献和…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分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近代史的宏观研究有两点缺憾:其一,虽然“近代”的下限应断在1949年几乎已成史界公论,但绝大多数论者依然以1919年为界将中国近代史“腰斩”;其二,在腰斩了的半截子近代史的研究中,又津津于到底由哪几个政治事件连成“链条”来概括近代中国历史的争论,而忽视了全景的、宏观的把握。种种“链条”说的通病,就在于它们过分偏重于政治史的研究,而将经济史作政治史的背景条件当成陪衬,将思想文化史作为政治史的观念表现置于附庸。宏观的研究对象,迫切要求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有新的尝试、新的突破。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将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历史作为从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的整体系统来研究,注重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引向深入?或者说,中国近代史研究从何突破?显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最近也带着这一问题,访问了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导师陈胜粦教授。也许是对这一问题素有思考,陈教授一待我们坐定,便侃侃而谈。他说,从解放以来的情况看,新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专题都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香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鸦片战争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香港从华南滨海一隅的渔村小岛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现代国际大都市,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本身,就很值得深入探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香港史研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并未引起内地史学界的足够重视.这种状况与学科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际上,不论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上,目前都亟待深入研究.本文拟就香港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关的若干问题略抒拙见,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  相似文献   

7.
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新的理论突破。当前基本理论研究任务的“凸现”,是改革扩展、深化的合乎逻辑现象。本文选择从经济史基本进程角度考察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发生机制,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两极综合基础上对改革的选择空间给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汤明檖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春秋战国至南北朝)一书,已由中州书画社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出版了。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汤明檖副教授是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之一。五十年代,他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的助手。参加《中国历代户日、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这部巨著的编写工作,检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之后,他在梁方仲教授的热情鼓励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编著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以下简称《经济史》)。在这部书中,著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丰富的历史资料的分析,精当地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经济问题,并精辟地说明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财政经济制度、政策、法令,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综合贯通、精炼慎密的封建社会经济史。它的出版,为大专院校的经济系、历史系的师生和经济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部新教材,对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有一种意见认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大家知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坚持唯物辩证法,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看作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社会现象和任何问题,人们都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去进行研究。现在如果深入到生产方式的内部,把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考察,探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时,仍然只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去看问题,用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来代替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否认生产力的发展有其  相似文献   

10.
<正> 问:人类历史的发展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阶段),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已成定论,为何你独持异议? 答:从1981年以来,我连续发表了《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论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讨论中,似乎已“吹皱一池春水”。但我个人这里绝非风源。从5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上半叶,一股强悍的火力从蒸气机轰鸣的西方咄咄逼人地向古老的东方冲过来。鸦片战争的炮声,宣示着中华帝国对外封闭的文化藩篱被打碎,历史徐徐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令人窒息、又催人猛省的时代。尽管依照传统历史分期法,这一时代不到一百年,但其独具魅力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性,长久以来引起众多学者的强烈兴趣。 然而,建国以来的近代史研究,虽然创获丰富,但由于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存在着无可讳言的诸多理论失误。例如,中国近代史学以革命史为框架,革命史又多侧重于反帝反封建的暴力斗争,而相对忽略社会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的变革;再如某些被人们称作历史规律的结论既不是从历史条件和历史事实出发,也不是遵循严密的逻辑演绎规则,而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对人物事件的评说往往沿袭非好即恶的机械思维方式,缺少细密的文化分析。 近年来,随着视界日益开阔,思想日趋活跃,学术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开始出现一系列理论突破。袁伟时教授的力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  相似文献   

12.
探讨高科技产业化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经济史、科技生产力理论、高科技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方面提出几点看法,请学者专家们指正。一、从科技经济史来看,高科技产业化是科技产业化在现时代的体现,是历史的必然所谓科技产业化,是指在科学的重大发现及技术的重大发明后出现了先导技术的突破,引起了社会生产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产业的过程。科技产业化是同技术革命相伴进行的,技术革命又必然出现科技产业化的过程,科技产业化带来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从而形成产业革命。科技产业化是…  相似文献   

13.
王兴 《学术研究》2024,(2):121-133+178
接受考古专业训练之前,夏鼐求学过程几经转折。由国难刺激而激发的忧患意识以及渴望获取历史知识,是他择定转入清华历史系的主要原因。他侧重研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经济史,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当时均有新意。他不仅强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要性,并重视利用新材料、综合比照中外资料以求得较准确结论,希望将中国史学特别是近代史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夏鼐专攻中国近代史并有研究心得,可视为蒋廷黻主持清华历史系期间培养史学人才的成效。这一学术训练,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考古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什么?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不断超越过去的旅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更新的主题;另一种看法认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未来都在响应过去并重复以前的话题。这就涉及两种历史观以及它们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唯物史观是两种历史观激烈碰撞的产物,并在激烈碰撞中脱颖而出,这跟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认识分不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关系是孕育生产力之母,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生产关系如何调整取决于它的初始状况,不同的初始状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因而导致社会形态多样性。对唯物史观的细化能够更好地诠释制度如何嬗变,近代史的局限性何在,现代性问题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对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福利制度分析则是又一次近距离观察。  相似文献   

15.
近 10年来 ,有感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某些现状 ,我曾写过几篇小文 1。我曾冒昧提出 :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所谓理论的突破 ,意即对某些未经确证却已先入为主而且还像万有引力定律那样常被演绎之定论的突破 ,连同支撑有关定论的思维定势与方法。如今看来 ,此念似乎还没有完全放弃或修改的必要。对于攻读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来说 ,近代史学科乃至整个历史学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历史观念与思维方法 ,远比关于历史知识的积累重要得多。笔者守候教坛凡 18秋 ,为时无疑不长 ,也不算太短 ,时常习惯于站在受课者的立场 ,…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至十一日,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代表近百名,提交论文五十余篇。这些来自全国数十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文博、档案、报刊、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是应四家发起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邀请而云集锦江之滨的。会议自始至终贯穿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现撮其要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生产力的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问题,是这次会议着重探讨的第一个课题。与会同志认为,在经济史研究中,应把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部完整的经济史应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生产力状况的研究;二是生产关系状况的研究;三是研究经济政策、制  相似文献   

17.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正确对待现存的落后生产方式;必须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先进生产力,跟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物质文明?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物质文明,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把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马恩全集》第26卷(1)第296页)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物质文明应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目前一些同志对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没有异议,但对是否同时也包括了生产关系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正确、全面的阐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对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著作的体系,应当进行改革。体系改革问题之一——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究竟应当写什么?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材,基本上是以“战争加革命”为骨架,按“高潮”分阶段连接而成的。八十年的历史,除了战争还是战争(国内革命也是一种国内战争)。社会经济的叙述只追随于战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