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新民学说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华 《船山学刊》2001,(1):85-88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依次经历了器物、制度、人的现代化的艰辛探索。而梁启超正是这种人的现代化探索的始作俑者,他的新民思想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致力振救国家危亡的青年。有人甚至说:“过去半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1)早年毛泽东也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梁启超的新民学说同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关系作些粗浅的说明和探讨。一 中华民族在经历鸦片战争惨败的巨大疼痛之后,开始逐步结束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落后和黑暗面。而认真地反省并形成认识自己的自觉历史运动。这种历史运动,最…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既与文化激进主义者相异其趣 ,也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大相径庭。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了研究 :一、孙中山从文化心理学意义上 ,对国民性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揭示 ;二、孙中山探讨了形成国民劣根性的原因 ;三、孙中山对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1):17-24
作为晚清时期最早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国民性问题讨论且极具代表性的一份选刊,《东方杂志》主要围绕"民气""民智""民德"等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国民性问题进行现象分析,并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层面入手,探究国民劣根性的病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作为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话语实践,这些讨论为五四时期国民性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划定了基本的话题范畴,凸显了基本的问题导向,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的观念共识,也留下了诸多的问题。重返晚清国民性问题讨论的话语现场,对于更为清醒地反观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来龙去脉,更为理性地厘清其意义、价值与局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改造思想贯穿了鲁迅 3 0年的文学实践 ,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早期是以“立人”为核心的浪漫英雄主义阶段 ;中期则是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阶段 ;后期用“阶级性”观点来分析国民性 ,进入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民德思想的一个内在特点就是强调“两手抓” ,要既抓“青少年”德育 ,又抓“全民”德育 ;既抓“私德”教育 ,又抓“公德”教育 ;既抓“破”旧德 ,又抓“新”民德 ;既抓“淬厉”中国旧道德 ,又抓“采补”泰西新伦理 ;既抓“理论之理论”教育 ,又抓“实事之理论”教育。这个特点在今天的公民道穗建设中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于动荡年代阐述德育新思以护国救国,主张以道德革命塑新德、造新民,探索家校社政多主体、刊报学会多平台的德育路径以及正本、慎独、谨小的自修方法,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深刻认知更为其民德培育思想添彩。梁启超德育思想融贯中西,推行运作讲求综合联动,落点目的坚持政治功利,发展趋势始终依时而动,透析其德育思想的背景、逻辑、内容以及特性等多层维度,予以批判研究,对当前德育建设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国祥 《兰州学刊》2005,(2):265-266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伴随着他思想的进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早期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表现为"立人"的个性解放思想;中期则以批判现实主义为指导,注重对国民劣根性及其产生原因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后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国民劣根性的深层根源和"民族魂"的铸造.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主客体两方面创造性地分析小说的审美价值,论证了小说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梁启超小说美学的历史功绩所在,而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则是他小说美学的理论局限。梁启超小说美学的优缺点都与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启蒙立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王晓荣  丁晓宇 《理论界》2014,(6):99-101
梁启超的"新民"中国梦是在深切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深刻揭露了旧国民的劣根性,阐释了"新民"之要义,期望通过培养国人的国家思想、独立人格、公德之心、自治之力来塑造新时代的新国民。梁启超的"新民"中国梦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至共产党人探索民族复兴之道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中国梦"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清末,在新民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以小说传播域外新知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新小说”家们以启蒙者的身份,通过译述域外小说、自撰新小说,借助五花八门的“新小说”类型,将政治制度、域外奇闻、科学幻想、侦探推理、实业救国、婚姻自主、女权女学等这些陌生而新奇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中国读者,不仅拓新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日常行为,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而且沾溉了此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之声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思想复杂多变,既有反复之处,也有精进之象,其坚持民权思想则是一以贯之的.他明确地将民权与御侮救国,即思想文化上的启蒙同现实的救亡图存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其本人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维新范畴.他把国民与奴隶予以区分,致力于使民众彻底根除"奴隶性"、抛弃"奴隶行",而成为国民.后来"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展开国民性讨论,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实际上是对梁启超这一思想的发展.他的"新民"理想观其实比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更有理论深度,更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弛 《云梦学刊》2013,(6):43-49
梁启超在1897年放弃上海《时务报》的工作前往湖南,是从时局的角度出发,抱有推动湖南独立维新实验的目的,但是在时务学堂时期,他逐步由政治上的争独立、兴民权的理想,转入教育领域开启民智的实践,并培养了唐才常、蔡锷在内的一大批新式人才.1922年,梁启超作为联省自治理论的提倡者再次来到湖南,在长沙的几场演讲却多涉及新文化运动和国民性问题,继续为近现代湖南的民智启蒙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改造国民道德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根本任务。梁启超认为,新民伦理居于新民的中心地位,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他的《新民说》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的改造国民性理论——新民理论,从公德与私利、利己与利他、独立与合群、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服从等五对道德规范探讨国民新道德。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创立新民说.他认为,导致戊戌变法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自下而上地造就出一代拥戴变法的新民来.在他的心目中,新民应该有摆脱奴性束缚的品格,应该有高尚的公德意识,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应该有尚武精神.以创立新民说为标志,梁启超开始以思想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相似文献   

16.
晏阳初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和“正道直行”的品格修养,都在他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梁启超的“新民说”又使晏的民本思想得到升华,民本思想成为其进行乡村改造的思想基础;基督教的博爱哲学和济世扶贫的人道主义与天下一家的大同观念,启迪了他热爱平民大众的思想,给了他矢志乡村改造的精神动力;而他对苦力的深刻认识和对平民的广泛同情则是其进行乡村改造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败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梁启超超越洋务派体用界限,转而从文明主体人(国民)的角度,试图通过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重塑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崭新国民素质的路径,以达到救国甚至创新文明的目的.但是,新民思想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中国社会根本缺失西方式的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要素--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生产以及社会等,都决定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启蒙的主将梁启超以特有的敏锐自信,身体力行于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20世纪初年兴起的文学界革命,是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思想革命的力量,打破了旧有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建新文学的殿堂。本文试图以梁启超为中心,论述20世纪初年文学界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雪 《河北学刊》2014,(3):220-22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民居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合村并居。合村并居可以使现有村庄适当合并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有序流动,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农村新民居建设步伐。本文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研究了该市"合村并居"的过程,并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城乡一体化新民居建设"合村并居"实现形式、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为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年是梁启超精神生命的黄金时期,他的新民学说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史界革命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五四”新青年以反思传统、学习西学为文化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运动,革新传统的思想道德,改造国民性,这一切均由梁启超埋下伏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青年”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先前“新民说”的继承和超越。梁启超那具有时代意义的心路历程乃近代文化转型和思想递嬗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