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网络语言中,和食物相关的“X界”的生成方式除直接构词外,还有缩略与杂糅、合并与简称、谐音构词、仿拟构词和类推构词五种。“X界”的构词能力强,涉及范围广,偏重双音化和多音化,具有即时、细化、丰富的特点。“X界”的语义色彩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活泼。“X界”中蕴含着群体心理认同和个体情感的社会心理,带有时代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沅江话中“起”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相似文献   

3.
考察安徽芜湖话中“得”的虚词用法和构词语素用法:一、相当于普通话介词“在/到”;二、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着/了”;三、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此外,“得”还相当于某些构词语素。与早期白话文进行对比,其中某些现象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从共时角度出发 ,通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 ,描写石门话中“把”、“给”、“让”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突出其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的构词形式有"单音节+子"、"双音节+子"两种形式。其中"几+形容词+子"的形式较为独特,词性不变,词义不同。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有成词、转类、变义以及增义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涟源方言中常见的语尾 (吕叔湘 ;1 956)有“子、唧、公、牯、婆”等 ,其中以“子”尾和“唧”尾最为特殊。通过对两者语法功能的考察 ,便知“子”尾和“唧”尾可以置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数量结构的后面 ,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类似于普通话的“子”尾和“儿”尾 ,且具有涟源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8.
对开江话中“倒”和“起”的语法特征进行了描写 ,分析了“倒”和“起”分别作为助词和作为补语时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9.
对凉山州“团结话”中的一个小类——量词进行深入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团结话”中常用的量词并进行统计 和比较,分析其与名词的搭配情况,然后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观察彝语、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在“团结话”量词中的体现,最 后分析“团结话”作为中介语,在量词中体现的泛化与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广西粤方言中的桂平市城区、南宁市区、玉林市区等方言点“完成体”的表达形式大体上相同,一般都用“VP·标记成分+(O/C)”,所异者为其中的标记成分,其中桂平话多以“北”或“开”为标记,南宁话多以“哂”为标记,玉林话则多以“开”或“了”为标记。相比较而言,桂平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丰福佬话里的“仔”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地闽南方言里都有一个表示细小义的名同后缀“仔”,其含义和用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名词后缀“儿”和“子”。“仔”尾在闽南话里使用频率很高且有极其丰富的表义功能和区别词义词性的功能。本文着重探讨粤东闽语海丰福佬话“仔”尾的运用情况,从“仔”的读音,“仔”尾词的结构及其语义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称谓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称谓词蕴含着一定社会文化信息.宁夏话里有丰富的“子”缀称谓词,而且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语义土,子缀的亲属称谓带有不亲敬的意味,非亲属称谓含有贬义的色彩;语用上,它们多用于背称;文化上,“子”缀称谓词蕴含了当地人的群体观念以及人们心目中的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写湖南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的“子”尾。语音上除了念[tsη^0]外,还可以念作[tε^0],但保留此读法的“子”尾词已经越来越少。在语法结构上,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量词性成分后面构成名词。也可构成“动词/形容词+下儿+子”格式,表达短时义、尝试义或程度略微增加或减少,如“动下儿子动-动、来下儿子来-下/来一点儿、壮下儿子胖一点儿”;“动词/形容词+人+子”格式的词语大部分相当于形容词,表示使人感觉怎么样,一般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感觉或感受,前面可受副词“好”修饰,如“好吓人子很吓人、好急人子很急人”。少数相当于名词,如“懒人子懒汉、穷人子穷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综合比较,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写宁夏兰银官话区回民话[r]韵母及儿化韵的地域分布及其差异性,并对其历时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儿”类字(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在宁夏北部回民话调查点中多读[r]韵,个别调查点已失去卷舌特征读[a]或[]。有[r]韵的回民话则有“儿”后缀,但“儿”后缀的构词能力各地差异较大。在“儿”后缀构词能力较强的回民话中有系统的儿化韵;在只有少量“儿”缀词的回民话中只有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儿化韵。但各地回民话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读音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类似儿化的卷舌音节,即使在[r]韵母及儿化韵已消失的回民话调查点中也是如此。从历史音变来看,明中叶以来的460年间,宁夏北部“儿”后缀和儿化韵渐至消亡,其消亡速度,回民话要滞后于汉民话;其消亡过程,回民话内部也将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6.
港台“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同义复合词在构词时主要存在两点差异:一是构词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如“牢监/监牢、情事/事情”;二是对同义语素的不同选择,包括对同义名素、动素和形素的不同选择,如“手膀/手臂、恣纵/放纵、温热/温暖”。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词汇的历史发展和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化”字词语进行词源、构词结构、搭配组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并归纳其英译的特点、方法,提高了汉语里大量存在并不断涌现的“化”字词语的翻译质量,实现了“化”字词语翻译的时代同步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前缀“老”是由“老”词虚化而来 ,“老”缀及其所构成的原有“老”缀词可大致分为“老1”、“老2 ”、“老3”、“老4 ”四类 ,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新增“老”缀词中除表亲属称谓的可归入“老2 ”外 ,多数语义色彩不稳定。由“老”词虚化为“老”缀是一个过程 ,“老”缀本身仍可再虚化 ,所以 ,“老 +姓”中的“老”已成为词缀无疑 ,而部分老牌“老”缀及其“老”缀词的语义色彩已虚化得不复存在。“老”缀的不同语义色彩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 ,不能片面地认为“老”缀单纯地起源于“轻慢之词”和“混号”。现代汉语中“老”缀的基本语义色彩是“可亲可近”和“可笑可怜” ,其中“可亲可近”代表了“老”缀的主体语义色彩。表示“可亲可近”这种语义色彩的“老”缀构词能力的迅速增强和“可亲可近”这种主体语义色彩的形成 ,源于正在形成的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现代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高邮话的动态助词“块”与“住”。“块”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的延续或存在 ,可以用“在某处”替换 ;可以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块”还可表示动作在量上的特征 ,表示动作的量多或量大 (这是未完全虚化的用法 )。用在动词后的“住”在高邮话中或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 (有时兼有保持的意思 ) ;或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正在进行。它与动词构成的有关结构及其重叠式 ,各自表示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