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字安石,出身名门,少有重名。与当时大多数名门子弟不一样,谢安对踏入仕途长期持一种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年轻时,谢安曾短暂地被征辟为司徒府幕僚,担任佐著作郎的职务,但很快就被他称病推辞掉了。嗣后在长达20年的岁月里,谢安一再拒绝官府征召,隐居于会稽东山,与友人“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然而,长期的隐居生活并没有使谢安为世人所遗忘,反而背负了“安石不出,如天下苍生何”的众望。直到40岁左右,在重整时局与重振家风的双重压力下,谢安才应召出仕,走出东山。后累迁为相,指挥打胜了“淝水之战”,使东晋转危为安,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东山再起”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典故。  相似文献   

2.
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东晋的一代名相——谢安,过去多只限于对他作历史事实的考评,这是不够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谢安的魅力在于他建立了一种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式。这种人格范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政治理想,二是“和靖”、“和任”为特点的名士人格风采。谢安的“风流”人格范式实是一种玄学儒道合一的人生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九日,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同志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上虞,还在“晋太傅谢公基”前留影。看着墓碑,谢导演风趣地说:“这上面有两个字和我的名字相重呢。”原来,谢晋幼时,长辈曾给他取号“淝捷”。这使我们联想到会不会同纪念淝水之战的主帅谢安有关,那末谢  相似文献   

4.
清风慕竹 《可乐》2011,(2):53-53
在魏晋个性张扬的名士之中,谢安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华横溢,朝廷屡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一口回绝。他经常与一群志趣相同者在东山游赏山水、吟诗清谈,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  相似文献   

5.
简论谢安     
谢安是东晋中期的著名宰相 ,他善于处理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的政治局面 ,使东晋经济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尤其在淝水之战中 ,从容不迫 ,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谢安的政治活动 ,对东晋中期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  相似文献   

7.
紧邻南京城区的江宁县东山镇,素以“东山秋月”等四大美景而令人神往。东晋谢安曾在此营楼造墅,作出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决策。如今,东山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依旧谋略独到,更显风流,从1991年到1995年,实现了工业产值由1亿元到12亿元的大发展,五年时间翻了三番半,利税也增长了十多倍,达9000万元,提前6年跨入小康。 东山镇的镇村工业,是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以小起家,以多取胜”的过程。进入90年代,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镇村工业  相似文献   

8.
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书香仕宦的家庭。父亲谢奕“少有才名。”在任剡县(今浙江嵊县)令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升为安西将军。她的叔父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当时前秦大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五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南下侵晋,而东晋迎战的只有八万多人,面对百万大军乌云一般地压向南方。苻坚曾经狂妄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恐怕也并非全是大话。而谢安却镇定自若,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淝水一战,杀得不可一世的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就此瓦解。这在…  相似文献   

9.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其十一云:“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里的“谢安石”指谁,“君”与“君王”又指谁,向来以为是清楚的。近阅《李白研究论丛》载杨胜宽同志《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谢安》一文,心头却蒙上一层疑云。该文大意,在否认旧说“君”及“君王”之属永王。所持理由有二,扼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校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画家,和陆探微、张僧繇一起,并称六朝三杰。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就深受谢安的赞赏,谓为“有苍生以来所无”。历来著名评论家都给他高度评价:“顾生天才杰出,独立无偶。”(李嗣真)  相似文献   

11.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是东汉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法家人物。王充出身于一个从事农商的小地主家庭。据《论衡·自纪》记载(以下引《论衡》只注篇名),他的先祖曾立过军功,封为列侯,但只一年就失去爵位。后以“农桑为业”。到他祖父时,在钱塘县(故址属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后因受到豪门贵族的迫害,全家迁居上虞。所以他自称出身“细族孤门”,别人也嘲弄他“宗祖无淑懿之基”(意思是祖宗不是豪门贵族,没有名望,根子不硬),“未尝(曾)履墨涂(途),出儒门”。他虽然曾在洛阳上过官方的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这时期文学艺术上的代表作之一.一、《兰亭序》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兰亭序》是王羲之撰拟并书写的一篇文稿,内容是记叙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他和友人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及其子凝、微、操等四十二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祓禊活动的事迹.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好春光,王羲之陶醉了.“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游目聘怀”.于是,死生大事这一魏晋时期的热门话题,便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得意忘形,又想到了“情随事迁”时“感慨系之”的惆怅,以及对“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的困惑,尤其是古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的痛惜,提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一观点,指出应发奋有为.这是他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这一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也是经历了对汉末以来长期离乱之苦的社会出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消极无为的思潮的批判.从他对昔人兴感之文的观  相似文献   

13.
在山西省襄垣县仙堂山娲皇宫西侧的峭壁上,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他昂首挺胸,双目炯炯地凝视远方,这便是我国古代西行取经,报效祖国的先驱——东晋名僧法显。他的一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泯没的贡献。法显(337-422年),上党襄垣(今山西襄垣县)龚家沟人,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地理学家、著作家。是我国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比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经早200多年。特别是他在回国途中阴差阳错地在海上漂流了3个多月,竟然漂到了美洲墨西哥的一个岛上,成为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东山再起     
原意是指隐居后再出来任职,现在人们则用来比喻失败以后重新恢复力量再干。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谢安的人。他风度潇洒,学识广博。小的时候,他就聪明过人,不仅才学很高,而且擅(shàn)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生性喜欢安静、淡泊。不喜欢做官,不追求名利,虽然他任了不小的官,不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天”的前日:唱歌 林高明一笑起来就只剩下眼缝了,可惜他心情好不一定要你共鸣,他可是连续两届参加笔会,且这一次还身肩组织者的重任,可谓“任重道远”。从福州到东山果然道远,在高速上跑了近7个小时,好在一进东山界,路宽人稀,顿时有了秘密渡假  相似文献   

1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应该给王充的胎教思想一个位置。一、王充及其《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生,汉和帝永元中(永元共十六年,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4年)病逝。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父王汛、父亲王诵在钱塘(今杭州市)时,“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等结怨”,(《自纪篇》)于是迁居上虞。王充青年时期曾到都城洛阳上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后来回到家乡教书,其间曾当过一段时期的县、群功曹(掌管人市及参与政务)和州从事(刺史的属官),因与长官意见不合,又遭到别人诬陷而辞官。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时王充六十岁)起,先后  相似文献   

18.
兰亭因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谢万等四十二人修禊于此而著名,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名胜古迹。兰亭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记载。清于敏中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有兰亭即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遂名于天下。”这当然仅是一种猜测的话。兰亭位于何处,历史上记载也不明确。按照王羲之  相似文献   

19.
<语林>在东晋曾经十分受欢迎,但是在被谢安指责描写不真实之后,此书就不再流行,至唐初便散佚了.学界一般认为它的散佚是谢安否定的结果.其实,谢安的批评只是使之不再盛行,并没有使其散佚.南朝宋时便有学者揭露谢安为泄私愤而否定<语林>的真相.当时的许多学术著作也引用<语林>的内容作为佐证,可以看出,南朝人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是认可的.而导致它散佚的根本原因是<世说新语>的出现及流行,因为<世说新语>与<语林>的内容相似,而在艺术性、作者社会地位上又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