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苏天运 《学术交流》2015,(2):167-170
典故词是用典者在造词用典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典故词诞生以后,它所脱胎的典故便成了典源。对典源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认知是进行典故词本体研究的关键所在。学界对典源的不同界定只是概念表述的不同,学者们对典源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即为典故。从典故词形成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来看,典源应当包括音义的来源和文献语用的例源两类。典源由典源文献内容与典源文献名称两个要素组构而成。  相似文献   

3.
陈光 《日本研究》2004,(3):67-72
松尾芭蕉 (16 4 4年~ 16 94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为了摆脱流于文字游戏的俳谐 ,创立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 ,他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同时 ,在俳谐创作实践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典故。本文议论松尾芭蕉作品中唐诗典故运用形式及其意义和艺术效果 ,进而说明唐诗对芭蕉俳谐的影响。一、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唐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久远。遣唐使时代日本著名留学生阿部仲麻吕 (唐名晁衡 )留学唐朝 ,他与王维、李白、储光义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与诗歌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的兴盛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中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唐诗中关于孙吴之孙策、孙权、周瑜、鲁肃、甘宁、陆逊等人的典故,研究当时之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5.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藉考察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这部启蒙经典中的汉学典故,了解<大学>三纲八目与福泽文明图式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由此思考本土文化对现代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对典故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典故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了亲和有力的领导风范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打造了中华文化一张特别的“金质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足、话语风格单一、亲和力不够等问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当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信念、内容、主体和体制等维度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遗书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一段话,一向作为王国维“殉清”的有力根据。本文更进一步考证出,王氏这段话其实是引用了《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典故。他是活用了典故中正直忠义大臣陈休、卜崇临死前的悲壮言论:“年逾五十,唯欠一死”,“死于忠义,乃为得所”。这就为王国维死于“忠义”的“殉清”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马慧 《社科纵横》2005,20(1):192-193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语典故成语的起源及翻译 ,并按各个文化层面进行分类 ,使英语学习者既能学到文化 ,又能学到语言 ,并从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通过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来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君秀 《生存》2020,(12):0124-012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笔者通过分析自身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案例,认为增加趣味性的文字典故、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天津社会保险》2012,(3):69-70
红酒,愈久弥香,经年成华。穿越7000多年的红酒,如同西方的血液,贯穿其各个历史时期,流淌在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从《圣经》的典故到教堂的壁画,无不诠释着它深远的历史内涵,近乎苛刻的原材料选择和讲究的工艺彰显着它  相似文献   

12.
<正>去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采访,路上听着一同前往的朝阳市委外宣办的一位负责人讲述有关喀左的一些故事、传说,还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讲述的其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两则成语典故,"老马识途"和"不食周  相似文献   

13.
托卡列娃是现当代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常青树".她的小说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笔触细腻地挖掘了同时代人的内心世界.作家善于通过简短的故事反映笔下人物的平凡际遇,以此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叙事语调略带嘲讽,语言幽默、明快.大量借用名言警句及历史宗教典故,艺术地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赵琦 《创新》2009,3(8):65-67
很多英汉习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由于不同的来源及各异的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喻体有不同的喻意,对同一概念又用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就英汉习语中几种动物喻体,从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历史典故及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语言更成功地服务于交际。  相似文献   

15.
由章俗、谷超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的《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以下简称《赏析辞书》),突破了辞类书编写史上的陈旧格局,开创了资料性、故事性结合的文史工具书编写新框架,大大提高了辞类书的可读与实用效能,这是十分值得称颂的。  相似文献   

16.
刘绍信 《学术交流》2006,(3):143-146
《聊斋》中有八篇于篇末所附评论短文,体现了蒲松龄内心深层的隐痛以及伦理道德倾向。可以理解为孤愤之思的直接表达。骈体文形式的运用,典故的堆砌,既是文人生命形式的彰显,也是满腹经纶无聊的误置。其叙事意义溢出文本之外,具有“无中介议论”的倾向,表明作者主观性、个人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18.
孔融诗文中的典故来源比较广泛,尤其善于从经史中取典.这不仅与他的家族文化传统和他的个性有关,而且与历史上文人的用典传统密不可分.其用典方式主要有正用、反用、活用.这些用典实践,对其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就是使其对散文与诗歌的文学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的赌     
任芳 《东西南北》2008,(7):44-45
柔弱的外表下,往往有强悍的决心。曾经,除了赵明诚,没什么人知道,才女李清照,还是个赌徒。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懒散地照进屋里,夫妻俩指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猜某个典故、某句诗在某书的某一页,谁猜中了就能喝一盅新煮好的下午茶。这赌注看上去不吸引人,但两人玩得兴高采烈,以至于连茶碗都打翻了,谁也喝不成。赢家总是李清照。  相似文献   

20.
正登临琅琊,感慨万千,在西海岸新区——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再到秦皇汉武,五千多年来曾经上演过多少风云际会、铁戟沉沙。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足迹烙印在了这片大地的记忆里,历史的注脚铭刻在了经久沧桑的碑石和古建筑中,历史的典故给了当地人得以拍着胸脯娓娓道来的不朽话题和自豪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