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日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兼及日本文化的特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揭侠近百余年来,日本先是广采西学,在“脱亚入欧”的口号下迅速成长为世界列强之一,二战以后又紧步美国的后尘,全方位美国化。可以说,明治以来的日本,在文化上主要扮演了西化的角色。正像人往高处走...  相似文献   

2.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日本由一个闭关锁国、封建专治、极端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与美苏并驾齐驱的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究其原因,显然是由于日本自近代以来,始终重视向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学习,大力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追溯日本思想史,早在1710年前后即德川幕府的中期,日本中世纪思想家新井白石就开始比较自觉主动地去接触和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它们同日本传统文化知识相融合。可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就有过密切的交流,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在日本历史进程和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日本文化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研究日本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历史痕迹,据此探索和评价中国文化。此外,近代以来日本继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是世界视野中的文明,中华法文化也是世界视野中的法文化.中华法文化既影响过许多国家,如法国、英国、日本等,也受到过很多西方学者的严厉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法文化也对中国的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在传承中华法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法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以前的法治文化心态,尽快构建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吴溢华 《社科纵横》2013,(1):274-275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东方,这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文明相碰撞。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那是不是可以说"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可以相融合呢?本文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从文明性质和文明建立的基础、时间、力量雄厚来分析东西方文明是可结合的,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哲学一词是由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西周(1829——1897)引入日本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在日本历史很短。严格地说,近现代日本学者研究哲学是从学习西方哲学开始的。西方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两千多年以来西方社会文化传统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从而张扬理性、以合理性之尺去度量整个世界和社会生活一直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向度,特别是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推进,合理性思潮以貌似价值中立的技术理性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它的大幅度的发展大概源于两个前提:一个是其自身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丰澹的积淀和内蕴,一个是遭遇到了与另一种或数种异态文化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此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发展史,元禄至化政时期的江户文化的烂熟当属于前一种形态,而明治以后日本文化在近代的演变则属后一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日本食文化在近代的流变,来揭示近代以来在与多种异文化的撞击、交流、融合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点。一近代以来,日本食文化主要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流变:一是明治以后肉食的引进,改变并丰富了日…  相似文献   

10.
一、近代文化的起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和成熟之后。逐渐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型。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转折点的一个象征。这样提出问题,包括两重意义:第一,19世纪中叶是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第二,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趋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不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文化变形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看法可能与许多先人的意见相左。这一讲准备就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条件和转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研究与近代化的学术文化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大量接受新思想。在1898—1903年间,他发表大量文章,以推进维新以来思想启蒙运动的继续展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对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研究介绍,以谋求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日后乃引致文化上以传统学术为主体的近代化思潮。其影响所及至今犹存,如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远源,实可溯自梁氏开启的复兴与再造中国文化的未竟之业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老舍小说的文化选择于文秀近代中国,面对民族灾难频仍的严酷现实,先觉者们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反思中华民族积弱、落伍、衰败之根源,力图在此基础上寻找救世方略。从洋务运动的科技救国到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政制救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伦理——思想救国...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近代维新思潮兴起之后,大大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王国维的青代时代在维新思潮的鼓舞下自觉地吸收了近代西方的文化科学和哲学思想,对当时学术界的新变化特别地敏感。他于1905年分析学术界形势说:“十年以前西洋学术之输入,限于形而下学之方面,故虽有新学新语于文学上,尚末有显著之影响也。数年以来,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间之驿骑,于是日本所选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①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已不满足于西方自然科学——包括达尔文进化论的介绍,西方哲学正以迅猛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历史展开的过程极为独特。当西方列强东至,迫使东方诸国纷纷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日本却成功地摆脱了这种危机,走上了“欧化”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它使日本民族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是主动地吸收并从属西方文明。因此,探讨日本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欧美文明的认同和选择的文化深层原因,不仅能够揭示异质文明间冲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而且对认识日本历史的特殊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启蒙,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国家的思想启蒙,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那么,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于东方落后的国家——日本,它具有什么特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较科学地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理解日本近代思想的特质,无疑是会有所帮助的。下面,试通过与西方的法国和东方的中国的比较,来简要阐述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肖霞 《日本学刊》2007,14(6):99-107
木下杢太郎是日本明治末年南蛮文学的创始人,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和魂洋才"的典型代表。他在"文明开化"中建构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自身体验中开始了南蛮文学创作。他在对日本人的文化能力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论,即培育面向未来的日本文化。其融合东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曾同西方文化发生过激烈冲突,也产生了变形。但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不但延续和继承下来,而且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西方也提出了在文化方面要“请教东方”的口号。这一事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非西方国家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继  相似文献   

19.
宁莉娜 《求是学刊》2006,33(6):32-37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旨在通过文化批判与重建,实现社会变革、民族复兴,它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逻辑方法以其特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形态进入启蒙思想家的视野。由严复首先译介和传播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到金岳霖等思想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构哲学体系,都将西方逻辑方法作为转换思维视角、融通中外文化的路径。在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进程中,西方逻辑方法的中国化特征十分鲜明,并由此承载了中国近代吸纳西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