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纵向、横向和结构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积累作了梳理和概括,目的是为了把握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第一部分从纵向概括了这一交叉学科的演进和用“问题集合”方式表述的研究对象。第二、三部分从横向概括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落脚在“结构”上:按时间序列、空间序位和运行机制构架的概念体系,由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经济结构和空间经济运行三大原理支撑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综合东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所作的一些新的概括,也是一种探索。对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区域经济学的非区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一个区域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的学科,以一国国民经济内部不受行政区划限定的某一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和理论空间,而拒斥跨国界的国际性区域,甚至包括一国国民经济内部超区域的共性研究和相关分析。我们根据开放经济已高度发达的现实考察,发现不仅在区域经济学原有的研究框架内面临着各种区域内均衡要素的非区域性问题,而且来自区域外的各种要素也正在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三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十年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三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壮大三个阶段;在区域发展、区际关系、区域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微观理论基础尚未融入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与主流经济学还有相当距离,时区域经济现象解释不够,进入门槛低,个别研究内容的泛化.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不仅包括现实问题,而且包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范式特征.作为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不仅具有涵盖或涉及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理论广度,更具有运用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来解剖制度本质和制度变迁内在历史逻辑的理论深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是科学的,是一种开放的科学体系,它需要综合和补充的是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自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拓展和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马克思制度经济学范式统一和综合新制度经济学,将会拓展和丰富马克思制度经济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深化,符合科学发展的正常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国内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国内外涉及到区域层面的论著分散在对区域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区域利率波动等一系列特定区域金融现象的研究上。本文按照目前各种区域金融文献在研究时所依赖的理论进行分类,对国内外区域金融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权力、制度变迁与经济兴衰"是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经典命题.本文以苏南30年区域制度变迁为经验基础,创建"利益共容体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以"政府理性人"为基本前提设定,形成三个层次有机联系与互动的理论体系,以对中国转型时期"权力、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这一命题作出新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一些场合下我曾提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再作些探讨,意在引起争鸣,希望在学科的研究对象上能逐步达成明确而统一的认识。一、区域经济学的视野和研究对象的涵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它要研究各类具体的区域及地方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它不是“地方经济学”;它要研究生产力要素的区域配置、组合和布局问题,但它也不是“区域生产力经济学”。简要地说,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更多的是从人口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这三者展开研究。目前,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内涵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需要学术界展开广泛的讨论,以使这门新的学科尽快形成科学的研究框架和严谨的学科体系。文中从区域经济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积极开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开展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一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转型时期的区域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 ,介绍了区域创新分析方法从结构分析向过程分析的转换 ,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创新问题 ,特别是对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作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分工与专业化。19世纪末,马歇尔用数学框架形式化经济学,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由经济组织逐渐转向了资源配置。20世纪中后叶,经济学家们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展开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思想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由此建立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有三种分析框架:以马克思"六册计划"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和混合型分析框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要解决两个问题:与传统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衔接问题和突出本土特色问题。我们提出建立前提——本质——运行——趋势的四分法分析框架并根据该框架构建了新时代中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理论框架时,要重点考虑新时代中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立场、核心范畴、热点难点问题和数学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研究述评--以区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都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手法有所不同,各自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它们都是经济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经济地理是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范畴。新经济地理学家与区域经济学家二者通过彼此学习与借鉴,可以推进我国经济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起源和企业的本质、企业如何组织、企业的规模变动、企业边界、企业的产权及其结构、公司治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制度演变等几个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企业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这几个理论部分构成企业理论体系。对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的研究和回答,都是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评价一个地方或者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绩效,也就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表征,是一个关系到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的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初步设计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分指标体系和28个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以近代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外资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经济学阐析。他认为要发展近代铁路,不能不充分重视和借助外资的力量,但外资的介入,却又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尽可能在获得外资好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性,平衡好维护主权与引进外资之间的微妙关系。他的分析表明,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究竟能够沿着对外开放的道路向前走多远,哪些是我们应该为之付出的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将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这是导致目前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危机”的原因之一。正确确定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正确选择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构筑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历史演进、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协作领域狭窄、合作机制欠缺等,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自然、行政、政策、社会五方面对区域协同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应及时掌握区域协同发展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应构建区内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要素全面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高效持续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应提升协同发展的认识并树立新的协同发展观,应建立跨九地市组织协同发展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有必要建立九地市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孙久文 《齐鲁学刊》2022,(3):112-123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这门学科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中各自具有哪些优势,应处于什么地位,承担何种功能?一个区域应该与其他区域建立怎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央地两级政府如何规划特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并协调不同区域间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区域经济学理论界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中国区域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引入云模型和云理论,通过对相关区域碳源碳汇数据的收集与测算,尝试提出一种评估区域碳源汇差量问题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其重点是区域碳循环的结构分析与评估框架和方法,以为区域碳减排与碳增汇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次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个别主要中心城市的发展;二是强调小城镇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中的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建设,一般学者都还关注不够。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一种严重疏忽。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次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