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规则与惩罚》一书中,福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策略.资产阶级通过纪律的规训,实现了对空间的分区等级化处理,对生命活动的持续性微观控制,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创生的建构,对力量以一种新的方式的整合.这种资产阶级政治的细节本体论迥异于传统权力运行的宏观对象化,其强制力虽隐形却强大无比,生存其中的生命个体去留随心的“自然状态”也只是流于表象.  相似文献   

2.
周瑞春  李韬 《天府新论》2023,(2):144-159
通过对直播带货的网络民族志考察,本文认为人们对直播带货的需求已经从纯粹的消费需求向情感满足、群体归属、价值认同的社会建构需求扩展,直播间也由此成为媒介社会建构的重要场域。一方面,主播基于自身角色定位,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向消费者介绍产品,融入知识、情感和价值追求,开展优质产品和可信赖人设的双重展演建构,激发消费者在互动仪式中实现自反身性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网络围观和点评,实现对产品品质和企业社会责任、主播人设的全景敞视监控,并在凝聚价值共识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自我的社会群体归属,推进外群体区隔与内群体认同,实现个体的自我道德规训。研究表明,在媒介技术赋权下,直播带货对社会情绪、社会心态和社会共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乃至引发线上和线下齐头并进的媒介社会建构行动。  相似文献   

3.
女性写作中的自我认同是指女性自我的身份和价值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框架与秩序中的求证和确认."五四"至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自我呈现为自我发现、自我失落、自我寻找和自我建构的认同过程,女性写作中的自我所表现出的由社会认同到性别认同再到身体认同的转换和深入,实际上是对男性菲勒斯中心文化颠覆与抗衡的渐次加强,由此女性写作中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建构.这表明女性写作的自我认同是对外在奴役的挣脱和主体自由的寻求,其意义在于自我行动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所作的深刻批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人被物(资本关系)的力量所奴役和支配的主客体关系颠倒现象,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役性现象(早期他称之为“异化”)。在马克思的眼里,资产阶级学者在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要充分肯定物役性并掩盖其本质的。并且,这种物役性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的拜物教观念。这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社会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对此当然也进行了彻底的理论清算,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三大拜物教理论。本文就马克思的这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但过去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多是带着强烈的盲目的反资本主义的情感去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的。因此,不免会对此产生模糊性、片面性的认识:或者不知道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或者只知道资产阶级民主有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不知道社会主义民主对它也有继承性的一面;或者片面夸大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夸大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或者对社会主义民主不作具体的分析,盲目地宣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性、优越性,结果造成逆反心理。这一点在我国是有历史教训的。因此,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加以比较分析,在今天无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为出发点,并从“制度化的反思”这一吉登斯的重要指认伸发开去,论述了反思的制度性与现代性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系化的现代化与关系重构化的现代化是现代性发展的两个阶段,反思在自我认同的机制下上升为一种建制,使晚期现代性的关系再结构化具有反省的特征。制度化的反思是晚期现代性的核心环节,它将社会的重构引向现代性的纵深发展与全球扩张,也引向更深层次的奴役和控制。众役性的发生,使反思成为可疑,反思的终结悲剧式地结束了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秦勒认为,自由主义民主是一种关于包容的价值体系.因此它所主张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建立具有强势内聚力的政治认同,没有这种内聚力便没有包容.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以强势内聚力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内生着排斥的诱因,并在政治实践中导致社会排斥的真实发生.在当代民主理论和政治实践中,这种内生于民主理念的社会排斥对包容价值观构成威胁,造成民主理论的解释困境和对现实认同的破坏.程序性自由主义抽象掉历史文化的参照点和关于良善生活的理念,着眼于个体自由、个人权利和合法程序,不仅未能使民主理论走出反而使其更深地陷入困境.在泰勒看来,走出困境的关键路径在公共领域,即通过人们在其中的平等交流和协商不断建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结发 《兰州学刊》2009,(12):28-33,23
制度能否得到遵守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权力强制、意识控制和公民认同。公民对权力强制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进而影响着或改变着对制度的认识;意识控制可以使人对制度产生“定向性”的认识,即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被遮蔽。随着技术和民众素质的提高,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称性,权力强制的正当性首先必须得到证明、意识控制在技术上已不再可能,它们的作用空间就不断被压缩。现代社会,只有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制度才能达到自觉遵守,因为它的主张能够通过公民的理性辨识得到澄明。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致力于建立多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使人们在浓厚的民主参与体验中实现个体偏好的转变和汇聚,而非简单甚至粗暴的"被代表"和"被聚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实现了对传统民主形式的超越。作为一种民主范式,中国式协商民主应基于系统性和统驭性的视角,通过顶层政治构建重塑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层政策创制提升协商民主的主体效能,并以基层治理民主开辟协商民主的实践进路,从而以多元化、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应对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知识合法性体现着“(伦理学)知识一(伦理学家)身份一(社会)认同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着伦理学知识内容的合法性玩危机、伦理学知识生产者的危机和三是伦理学知识的功能危机三大向度的危机凸显,更为深刻的是三种危机的互为纠葛,从而导致了一种伦理学知识合法性整体性危机。伦理学家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对社会的道德影响,这种道德影响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身身份认同和社会外部影响实现。  相似文献   

11.
工厂制度是资产阶级维护生产秩序的权力装置。身体作为一种能动的物质实在,是工厂制度的承载物和驱动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青年恩格斯从身体视角对工厂制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工厂制度的全部就是关于在空间中规训工人身体所呈现的种种身体“景观”。工厂制度通过技术赋权、时间掌控、空间封锁和纪律威慑,使工人身体在劳动场域和生活场域呈现出工具化和节奏化倾向,陷入了“苦难窟”,时刻处于“监视”之中。工厂制度的全方位规训,促使工人身体发生转向,塑造了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化身体。身体的革命化催生着工人的身体反抗。工人在对身体的体认与社会的“沟通”中实现了身体认同建构,在身体反抗意识觉醒中回归了身体主体性,在身体反抗行动的在场中推动着身体走向解放。  相似文献   

12.
陈赟 《人文杂志》2004,(4):55-58
古代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词的道德 ,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 ,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 ,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可以直向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 ,道德不再是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 ,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 ,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 ,因此它几乎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而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3.
时尚与规训:生于70年代人的自我建构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尚作为在某段时期内为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与追随的生活方式总称,天生属于“权力-知识”的讨论范畴。它即时性、聚类性、易学性、喜新厌旧和唯美主义等特征与年轻人(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一代)的生存状态相互契合。本文试图从形象设计、格调孕育、人际沟通、娱乐消遣、心态把持五个角度,对时尚规戒力量是如何参与到年轻人自我建构中去的过程做一番现象学考察与解说。并在此时尚与个体同谋的自我生成基础上,提出营销学这一学科规训导致消费者市场诞生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4.
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异化劳动把劳动变成仅仅是人们为了求生活命的手段而使人完全丧失了对自己工作本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劳动对人来说成了一种苦役.这种状况伴随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所以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主张要使之有所改变,必须从拯救人的情感,使人在劳动中摆脱外部和内部的强制,重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入手.本文认为审美所带给人的"自由愉快"对于拯救人的情感、抵制当今社会物对人的奴役,消除异化劳动造成人自身的异化,维护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使人拥有真正意义的人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是进入到富裕、自由、民主的千禧王国,还是陷入新一轮发展困厄的开始?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仅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工作中缺乏获取尊重和自我实现途径的补偿,因此,消费社会的富裕、平等、民主仅仅只是表象而已,消费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同样,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对广大媒体的认同来履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奉行一种重视外在形式、不看重内在实质的表现主义价值观,如何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建立一种与富裕社会相适应的消费文化,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社会,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对农村青年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方式与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实践意识,它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亡灵的行动",以不变的革命口号的形式掩盖变化的内容,利用传统观念和教育等机制发挥作用,是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条件之一.因此,无产阶级不仅要争夺政治权力,而且要争夺意识形态的统治权.与资产阶级从过去寻求精神力量不同,无产阶级从未来"汲取诗情",通过自我批判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民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正在不断的趋于完善,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超过人们普遍的认识--民主即多数决定原则.它的价值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呈现出不同的制度形态,而宪政正是政治领域的新型民主.加深对民主精髓的理解,有助于民主价值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充分实现,有助于宪政制度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氛围里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形象在社会与文化领域的扩张,形象概念由一个诗学范畴进入到社会学、审美文化学领域,成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与审美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审美文化形象实质上是一个消费符号.这个符号的所指被无限地延宕,只有空洞的能指在游戏;它不再是对现实生活的表征,不再是人们有限的实际生活空间向无限审美空间的拓展,而是直接替代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空间.这种形象只能瞬间震撼接受者的感官,使接受主体丧失现实感,失去反思与批判的能力,成为权力控制与奴役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指对一个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其指标是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甚至利益取向性。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人性的三维性(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与生存空间的三重性(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决定了人的文化本质,并在文化的创造活动中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参与到文化中是人趋向于中心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为人类理性的象征符号,始终能够以自身与意图和表征物之间建立关系,以传达、交流、沟通特定语境中符号的创造者和运用者相互间的目的和意图。因此,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