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2005-2009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资本投资的影响,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其波动的情绪感染和影响了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与一般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管理者使投资者情绪与公司资本投资之间的敏感性增强,加大了公司的投资支出。相比较而言,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更会感染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情绪,使之提升公司投资水平;而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其引发的感染效应减弱;对于投资水平较高的公司,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新兴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资本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盈余质量纳入一个研究框架,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考察这一过程中盈余质量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盈余质量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股利政策问题是现代公司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抛弃了传统股利政策关于理性管理者的假设,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研究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沪深两市2005~2007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无效样本后,建立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构建影响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回归模型,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加以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企业会选择多发放现金股利,即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既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后危机时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盈利预测偏差衡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探究过度自信对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随着过度自信水平的增加,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存在上升的趋势,同时,公司成长性、管理者薪酬以及管理者持股比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强了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而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会降低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经济周期为视角,在运用VAR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投资者过度自信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投资者过度自信显著,而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投资者过度自信波动程度较之扩张期更高;过度自信心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对股票价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提供了一条研究经济周期影响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进而作用于股票价格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心理因素是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产生自我归因和后见之明的心理偏差,同时自我归因以及后见之明反过来又会强化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从而导致投资者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在其交易行为上就表现为主动出击,频繁过度交易.我国个体投资者由于长期内能预测股价变动趋势,并且将上涨行情中的准确预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下跌行情归因于运气,从而加剧其过度自信心理.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探讨了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长期存在的原因.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通过定义噪声风险和套利成本指标,检验了"投资者情绪"理论和套利活动对于基金折价的直接影响.文章最终结果发现,"投资者情绪"理论和套利成本等因素无法解释我国的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相反,基金规模才是影响基金折价的主要原因.这反映出在市场发展初期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样本分类,分别考察了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两类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控股环境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检验了代理成本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之间起到的重要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民营及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且代理成本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证券公司持股比例仍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的传导机制促进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但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民营上市公司中,基金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的抑制效应及对公司绩效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0.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者异质、信念偏差、非标准偏好等假设下更加现实地刻画了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与新古典金融学对投资者刻画的差别部分表现为投资者情绪。从大量研究结论来看,正是投资者情绪导致了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因此,从行为金融视角出发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于解读证券市场,认识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提供政策建议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金融理论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能够合理地确定股票价格。行为金融理论修正了传统金融理论理性人假设,研究人们在认知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特征,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分析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本研究表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这种交互影响是非对称性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情绪影响个人投资者情绪。此外,受股票市场收益影响,与机构投资者情绪相比,个人投资者情绪可能会发生过度调整情况。因此,与机构投资者情绪相比,个人投资者情绪受股市影响后其行为表现得较为不理性。股票市场收益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情绪影响较小,主要是受自身影响因素波动较为明显。但是,随着滞后期不断延长,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有所增加,且个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要显著于机构投资者情绪。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根据最终控制人性质,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考察在不同产权性质下负债期限结构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样本来说,短期负债对过度投资具有治理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长期负债对过度投资没有治理作用,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从产权性质来看,在国有企业中,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对过度投资都没用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短期负债对过度投资具有治理作用,长期负债不能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性制度缺陷以及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过度投资"已成为制约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长期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上市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充足的上市公司更易发生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更为普遍,程度也更为严重;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加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不仅没有缓解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状况,反而有加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经济金融化加速形成过程中实业投资率稳健下降引起社会的普遍焦虑,但该谜题尚未真正破解.本文构建包括7个维度的管理者自信评价体系,并采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管理者自信影响实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整体而言,管理者自信抑制企业的实业投资.但是,适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实业投资,而管理者的过度谨慎与过度自信将削弱实业投资意愿,导致管理者自信与实业投资呈现出"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具有政治联系的过度投资与负债融资的双向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政治联系会引起企业过度投资;银行贷款对具有政治联系的过度投资不是产生了抑制效应,而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商业信用对政治联系引起的过度投资没有显著影响,而长期债务期限结构则能够制约政治联系引起的过度投资行为;政治联系引起的过度会减少未来期间的负债规模,并且延长未来期间的债务期限;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之间是双向相互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钢铁企业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借鉴Richardson模型研究不同来源的债务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所产生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银行借款对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商业信用与过度投资呈反向关系,并且对上市钢铁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7—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媒体关注度和高管过度自信两个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影响ESG表现的两条路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表现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第二,高管过度自信会影响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第三,数字化转型通过媒体关注度影响企业ESG表现。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考虑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转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提升ESG表现,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这一微观视角,通过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可知,由于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动导致的投资扩张,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加之投资乘数的放大作用,诱发投机性融资需求,进而导致信贷规模扩大乃至广义货币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通货膨胀。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地方政府的治理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从源头上缓解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19.
李燕平  牛丹辰 《东岳论丛》2019,40(7):149-163
论文以2012-2017年沪深两市75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生命周期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同时分析研发创新在其中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当企业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时,其风险承担水平较高;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时,其风险承担水平较低;在生命周期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中,证实了研发创新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进一步地,从产业层面检验上述关系,发现:生命周期对不同产业内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研发创新的中介效应呈现出较显著的非对称性。基于上述结论,政府可通过合理引导初创期和衰退期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可充分利用第二产业研发创新的中介效应,鼓励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等金融中介的代理投资间接参与金融市场。投资者和金融中介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转嫁倾向使得金融中介的投资决策并不总是以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本文通过模型分析,证明了金融中介的风险转移倾向容易导致风险资产的均衡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引起资产泡沫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