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人口红利”应是劳动力数量这一“量”以及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这一“质”的统一。文章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主要构成及其实现程度这一“质”的维度,估算出2006—2017年中国省际地区农民工在理论上需要实现劳动力价值补偿的应得报酬与其实际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人口红利,发现这一人口红利不仅均值逐年增长,而且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目标地区人口红利增长能够显著扩大该地区的空间不平等,同时会通过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缩小邻居地区空间不平等,而邻居地区人口红利变动也将通过显著的负外生交互效应反作用于目标地区的空间不平等。由于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加之邻居地区的负外生交互效应,使得人口红利总体上具有缩小区域空间不平等的作用,并且在东部地区尤为如此。文章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人口红利”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经济平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Moran指数与Gi指数分析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形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与规律性变化,地理空间本身的异质性与工业化水平差异是导致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投入量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普遍较低的城镇化率与不合理的地方财政支出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空间关联视角出发,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现实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空间溢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丰裕度则对创新溢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度和丰裕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丰裕度的提升更有助于创新溢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输出和技术引入的作用不同,各行业集聚度提升不利于技术输出但有利于技术引入,而丰裕度提升既有利于技术输出又有利于技术引入;区域之间技术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技术输出,而对技术引入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共同发生的和相互作用的.本文利用中国的数据探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空间集聚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从全国层面看,经济增长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地区层面上,本文检验了经济活动空间集中时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考察的初始时期1980年的城镇化率,与各地区1980-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及各地区2007年的人均上车子之间呈现负方向变动关系.但城市首位度的作用没有统计意义.对25个地区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是:城市化率与人均生产总值问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城市首位度与人均生产总值间则呈现的是负向关系;城市化率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率间则呈现的是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空间俱乐部收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具有内在的关系。空间相邻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空间相关性,这些连片区域在空间外溢引致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作用下极容易形成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而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成员之间则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发达区域总是成片相连地布局,而欠发达区域也总是成片相连地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陈建勋  刘黎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8-25,155
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特征。本文从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出发,综合运用DEA与计量分析方法探讨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生产效率与生态化的影响机制。通过对中国2003~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后得到的区域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第二,跨国公司集聚行为对区域工业部门生态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各区域实现发展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空间经济的视角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东部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差异扩大。因此,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稳步推进各地区的服务业集群建设,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下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开发的新战略和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农业技术创新的跨区域溢出特征需要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文章基于中国大陆2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通时间矩阵、交通距离矩阵及经济地理距离矩阵,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实证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于直接效应的分析,低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2)进一步引入农业技术创新的滞后项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才会显现,这与广泛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李芳芳 《晋阳学刊》2013,(6):128-135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北京市为案例,描述其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状况,并基于6大主城区的数据,利用扩展的C-D函数及混合面板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业已形成良好的金融集聚态势;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为视角,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了在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国土开发开始呈现集中均衡式空间开发战略,中国经济活动在国土空间上的大分散、小聚集将成为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影响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挑战。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养老保险支出则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险支出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负向调节效应,且当人口老龄化跨越门槛值时,养老保险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减弱。异质性分析中,人口老龄化的负效应、养老保险支出的正效应均呈现东—中—西部地区逐渐弱化的趋势;老龄化的负向调节作用在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反而不显著。从长远考虑,应尽快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支出体系,促进基金收支平衡,实现地区间养老保险支出与经济包容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遭遇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以往关于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国内外研究均忽视了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基于此,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发展经济学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分析框架,将老龄化因素纳入城乡二元经济三期世代交叠模型,探讨老龄化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理论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投资率、降低农村的储蓄率,但同时会提高城市的储蓄率,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二元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模糊的;(2)城市化有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并增进国民福利,但由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下降,降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率,从而会减缓城市化的进程并弱化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此外,通过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有助于从人口转变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县域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并且相比基础设施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低收入县域和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即数字乡村建设会拉大县际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  相似文献   

18.
空间俱乐部趋同是指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邻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是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是空间外溢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地方化增长,进而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运用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证明,空间外溢有可能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对中国长江三角洲1990—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经验分析也表明,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确有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客观存在。在考虑空间外溢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的空间俱乐部趋同速度为1.57%。  相似文献   

19.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和数字治理三个维度54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大陆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基于2005—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速度较快,其中数字治理增长速度最快,但省际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分布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3.2%。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逐年减小,但近年来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此外,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态势,且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邻能够提高本省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的转移概率。因此,实现地区与省际间数字经济的包容、普惠、协调与互促发展是中国数字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