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曼 《理论界》2006,(6):148-149
同西方传播学相比,中国传播学起步晚,但它历经引进阶段后已进入了创新与发展阶段。本文认为,中国传播学存在的新闻学化倾向是中国传播学学科定位上的缺陷,也是学科构建与创新的瓶颈。因此,当代中国传播学的科学构建与创新,迫切需要从哲学和文化学的维度,从全球化的现代性视野,完成学科定位的理论探索。从文化维度看,传播学的本土化既是学科构建的内在欲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外在情势;从现代性视野看,传播学的全球化,既是现代传播活动的理论诉求,也是传播学创新的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的过程.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的"守门人"理论、传播媒介理论、传受关系原理以及传播技巧等,能够更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自传播学传入中国二十多年来,国内对传播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框架内,还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理论。要建立中国传播理论体系,必须在借鉴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同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  相似文献   

4.
刘淳松 《云梦学刊》2008,29(5):122-124
从心理学视野考察传播学会发现:传播学思想源流的心理学特色明显;在传播学经典研究中,这门学科凸现着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具体体现了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融;大众传播心理学学科逐渐形成.传播学发展史是心理学有关理论进入传播领域促进传播学不断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学习、信仰和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深入调查研究,正确地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交换、比较、反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陈云所总结的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内在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是中国化统战理论成果的思想渊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促进了党的统战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统战实践相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正确把握统一战线的时代主题;新时期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前提条件是科学认知统战新情况,基本理念是秉持“问题意识”,重要原则是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多维视角是树立宽广的国际眼界.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视野的“唱读讲传”学理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读讲传”是一项文化传播活动。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把关人”理论、“二级传播”理论、“知沟”理论启发我们,“唱读讲传”活动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活动参与者的精神需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应当形成和引导大众的“议事日程”,履行“守门员”职责,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开展“信息扶贫”。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历史进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开创这两个历史阶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9.
徐波 《理论界》2010,(3):17-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观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边界模糊是学界同仁的共识。通过传播学与新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传播学亟待从“新闻传播学”门户下突围,“权宜之计”是将“传播学”与“新闻学”设定为两个同等的独立学科,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并立而竞进”;同时又要耐心地守望自己的领地。因为传播学无限制地扩大学科边界恰恰是其学科身份自我消解的开始,而确立自我边界比盲目扩张要紧迫得多。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历史进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开创这两个历史阶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对我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具体来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基本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逻辑延伸与空间拓展.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加以观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用世界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从全球化的视野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提炼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并使"中国经验"积极地走向世界,在全球视野中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丰富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阮志孝第四次全国传揭学研讨会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由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于1995年6月在成都顺利召开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会议是自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召开以来,提交论文最多...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7年返本开新阶段;1957-1978迂回曲折阶段;1978以来否极泰来阶段。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要搞清楚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主题,因为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和参照;要根据不同社会发展主题选择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形成一种自我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贾绘泽 《东岳论丛》2020,(9):15-20+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用鲜活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诉求激活马克思主义文本和中华传统文化文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刻把握和充分吸收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使其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立足中国和放眼世界的有机统一;深刻驳斥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在批判中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对时代主题、历史经验、新的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尤其是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洞察中,实现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对发展中重大矛盾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中,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精髓是实事求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德尔·海默思开创的民族志传播学之于传播学的学术价值在于:让传播学研究超越媒介,回归场境;将叙事(民族志)引入研究,成为传播学新的研究方法。如此,传播学不仅有了"故事的研究"——叙事学,也有了"研究的故事"——民族志。民族志传播学传入中国,形成了自洽的学术进路。先有乡民生活中的媒介到场——媒介对乡民生活影响的研究,继有国家到场——国家假借媒介对乡民认同的研究,后有不同范式的到场——基于网络、文本、范畴的研究。斐然的成果之后,可以看出民族志传播学的中国实践似乎与田野调查渐行渐远,并失却了对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关注。如此,民族志传播学的学理性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