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苏东坡寓惠的三重困境,其心境的本源是沧桑悲凉、孤独寂寞而又痛苦无奈的,但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却以其高超的压弹能力,安然度过他人生的又一次危机。这主要得益于:(1)儒、道、佛三家思想融通合一,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是苏东坡压弹的思想基础:(2)乐观、旷达、随缘的人格品质是苏东坡压弹的前提条件;(3)社会支持是苏东坡压弹的重要因素;(4)高超的心理调控能力是苏东坡压弹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一个作家创造的生命力及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个侧面来进行。我们通过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水浒传》,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苏东坡本人及其文学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深远影响。《水浒传》中出现最早也最为重要的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高俅,是作者所精心  相似文献   

3.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4.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完了六十六年生命轨迹的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星在常州陨落了。出生于四川眉山,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苏轼,为什么不叶落归根而客死常州呢?苏东坡与宋之淮东遭、今之江苏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又留给后人那些不解之谜呢?作者根据《苏氏族谱》中《东坡公年谱》的有关记载,并对苏东坡做过太守的徐州、扬州和客死地常州,进行了寻踪考古,写成此文,为揭开苏东坡与江苏之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阻遏王安石变法的心理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现象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大凡在人类的文化史、政治史和战争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异常表现。当这种个性心理对政治行为和文化创作产生了影响,它就会成为一种推动或阻遏历史运行的力量。苏东坡填词作文独树一帜,缘何在政治上会强烈反对旨在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呢?是熟谱新法的危害,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使他义无反顾地与王安石及其新法针锋相对,抑或因其在政治上属旧党而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要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必须认真地分析苏东坡的人格心理。苏武一生虽然驰骋翰墨…  相似文献   

7.
人生旅途上的“缘”是始料不及的。我自幼酷爱北宋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作品。20多年前,我奉调入蜀,在峨眉山下,岷江之畔的眉山工作了二十个春秋。朱德元帅在苏东坡的故居题写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至今记忆犹新。20年后,我调至南京,受聘于三江大学。一天乘校车时,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矮矮胖胖,笑容可掬的老教师。同座的包忠文先生告诉我,他就是苏东坡的后裔苏泽民教授。于是,我抽空到商学院副院长办公室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8.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受惠于茶,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照亮了茶、提升了茶,对茶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升华之功,这就是茶该感谢人了。苏东坡就是后者,而且是后者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李望 《淮海文汇》2004,(1):45-46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公知徐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一代名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来苏东坡研究者对他的先人何人,后人安在,宗祠何处,家谱何存?知者甚少,或者完全不知。作者系苏东坡嫡系三十世孙,去年秋天发现苏东坡家谱——《苏氏族谱》一部,今年春天一家晚报报道发现的另一部只有它的前谱,基本文史资料是一致的。对揭开苏东坡先人、后人,宗祠、族谱之谜,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现将去年秋天发现的这部苏东坡家谱及发现始末简述如下,供苏东坡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这副对联端立在六榕寺正门两侧,把这座广州著名的寺院同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公元1037年-1101年)联系起来。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相,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北宋时代杰出的大文学家。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以苏东坡起草诏书时讥讪先帝之罪,三改谪命,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于是,苏东坡在59岁高龄,万里跋涉,来到当时所谓蛮貊之邦,瘴疬之  相似文献   

13.
名人文化是激起人们旅游欲的重要内驱动力,崇拜追忆名人及进行文化审美是旅游者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较高,分布地域较广,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但开发程度较低,亟待进一步整合、利用。本文从名人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河南省境内苏东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旅游经济意义;提出了兼具再现东坡文化风采与传承中原传统文化、促进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双重含义的建议与具体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他是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徽宗五朝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东坡自幼深得家学熏陶,博览文史,文如泉涌,加之深受西蜀文风和家乡外在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有济世之志。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年仅22岁的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顺利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他并不顺利的人生之路。入仕几十年来,他以超群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屡受皇帝、太后及正直大臣们器重,历任制诰、侍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和龙图阁、端明殿学士之类的京  相似文献   

15.
王吴军 《社区》2012,(20):40-40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文才出众。而且还十分喜欢植树,并为此写了许多植树的动人诗篇,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植树文人”。  相似文献   

16.
晋川 《山西老年》2013,(2):34-34,63
苏东坡与袁公济是同科出身的好友,二人同在杭州做客时,经常互相唱酬。有一次,二人在西湖边踏雪赏景,袁公济走在雪上,触景生情,便说:“苏公,我有一谜,不知您能猜得否?”东坡说:“赏雪猜谜,也是一件雅事,请示谜面。”袁公济说:“雪径人踪灭,打七言唐诗半句。”苏东坡一听,不禁暗暗吃惊,心想,  相似文献   

17.
谈苏东坡以赤壁为题的一词两赋侯惠娟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在诗、词、文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更“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和南宋豪放词的继承者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笔力...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相似文献   

19.
当年在杭州任知府时,苏东坡与当地一位叫庞安的名医交谊深厚,常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道和养生之术。有一天,庞老中医去拜访苏东坡。他来到书房门前时,一眼看见房门上新挂了两只灯笼,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  相似文献   

20.
论苏东坡的诗词韵体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东坡的诗体寓言独特精美,与其散文寓言珠联璧合并有所超越。它紧密贴近时代及其个人遭际,不断对之进行理性升华,并从而概括出具有高度人生哲见的格言警句,读之令人沉思、顿悟,深得指点迷律之妙。它既机智风趣又严峻凌厉,充满着历史的沉重感和敏锐的现实感,具有高度的社会认知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寓言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