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俄汉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俄汉文化的主要差异及渊源,探讨了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论述了俄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各自的语言结构、价值观念和感知取向上的体现.本文旨在说明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俄汉两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加深理解俄汉文化,更有效地学习、运用俄汉语言.  相似文献   

2.
俄汉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俄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汉两国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 ,形成了俄汉两国不同的文化 ,俄汉饮食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饮食习惯则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资源内涵、工艺特色以及民族的好恶意识。从俄汉两国饮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 ,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俄汉语中均使用大量的颜色词。由于俄汉文化间的差异,俄汉颜色词在构成和语义上存在着不同。通过比较其异同,探讨俄汉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四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俄汉民族服饰上黑、白两个色彩不同的文化表征源于俄汉文化中不同的色彩观。对黑、白二色的崇尚或否定,反映了俄、汉民族对于同一色彩的不同心理感受和文化认知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通过对俄汉服饰上黑、白二色不同的文化表征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俄汉民族服饰色彩上的个性特点,展现汉俄民族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服饰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俄语字母文字与汉语文字的差异和俄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一致性。俄语字母文字是对事物的抽象反映,其语法也不倾向于直观地描写客观世界,而是在描写事物的同时通过曲折变化、主从句的结构等语法手段把对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分析表现出来。而汉字起源的象形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语语法直观和意合的特点。俄汉文字与各自所服务的语言的语法一起分别促成了俄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身势语言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身势语的语用功能,以及俄汉身势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帮助人们理解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村落文化与民族妇女生育健康───武定县俄枯噜彝村妇女生育健康调查杨正权村落文化是指世代生活、居住、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点(自然村),以宗族为纽带、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某一群体所拥有的文化(含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①为利于弄清村落文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汉俄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不仅与动物的属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汉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受到了汉俄语言的语音特征、构词方法等特点的影响。对汉俄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研究可减少或避免中俄交往中的语言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9.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俄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俄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俄汉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俄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由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的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导致了俄汉谚语的相似性;中俄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俄汉谚语的差异性.俄汉谚语的良好的教育功能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宗族网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借助OLS和Probit模型,探索了农村宗族网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并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考察了两者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宗族网络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存在积极影响;宗族网络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在性别和家庭规模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正式制度在宗族网络与劳动力转移间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社会保险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待遇可携带型差,反而减弱了宗族网络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而商业保险弥补了社会保险的不足提升了宗族网络对劳动力转移的正向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传统宗族网络关系的现代生命力,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基础上,开发更多针对流动人口的商业保险,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民间的民事习惯法--宗族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于宗族法对婚姻、家庭、人身财产等法律关系进行了全面而又广泛的调整,而婚姻、人身、财产等关系正是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因而宗族法成为宗族内的民事习惯法。它与国家制定法中的有关民事法律规范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成为中国传统民法的一大特征。文章从宗族法的定位、宗族法成为民间民事法的缘由背景以及宗族法作为民间民事法的具体表现这三个方面说明、论证及深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凉山彝族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家支外部文化过去已有不少论著涉及,而家支内部文化则很少论及,就凉山彝族血缘关系家支和部落联盟关系 家支以及姓氏与家支关系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15.
据陈寿所撰<三国志>载,曹操之父曹嵩乃中常侍曹腾之养子,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春秋已降,就一直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夏侯与曹氏世为婚姻,故"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不能成立.目前国内所藏的家谱,宋代的极为罕见.大多数图书馆所藏的谱牒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所修,明代族谱已不易见.存世曹氏族谱所录之远祖系唐末宋初人,与曹操时代相距近八百年.又由于历史上盛行冒姓、赐姓、改姓、认领养子、伪造谱牒之风,这就使今人寻求曹操后裔几无可能.  相似文献   

16.
梁武帝其人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梁武帝萧衍的评价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其发迹、对宗室的态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诗歌创作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勾勒出一个真实的“萧衍”  相似文献   

17.
秦国早期的母系氏族残余及其婚姻状况对其后世政治势力演变和商鞅变法都有较大的影响。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婚姻关系混乱,形成了独特的母系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这与六国一脉相承的公族势力恰好相反,母系贵族势力往往一朝而衰,形不成能动摇君权的顽固势力,因此变法顺利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继而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记纪神话”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日本神话中太阳神的诞生与死后复出、太阳神由自然神和动物神演化为天皇氏族祖先神的过程、太阳神与稻作民族和祭司的关系。认为日本各地的氏族原先有自己信仰的太阳神,后来随着天皇氏族掌握政权,其信仰的天照大神替代了其他氏族信仰的太阳神,成为天皇氏族的祖先神;她是稻作民族的守护神,是太阳神的祭司死后被升格为原先自己所祭祀的神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族谱作为一个宗族的象征,它以血缘传承为纽带,以辨昭穆、序长幼、敬宗收族为宗旨而编修,构成了族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同时它关于族人生卒年月、科举、婚姻以及移居的记载,又反映了家族发展和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本文以《济阳江氏高头族谱(南山房)》中的有关记载为分析内容,以高南江氏世琥系心学支派为考察对象,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以地方宗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继嗣群体的科举、婚姻与移民现象来理解大历史背景下的区域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南宋天潢贵胄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于是,江湖诗派中出现了十二位疏属宗室诗人。宗室诗人多与派中翘楚戴复古、诗派领袖刘克庄交好,在二人的介引下,他们逐渐跻身诗派。与其它江湖诗人相比,宗室诗人的诗歌创作仍不难窥见宗室身份带给他们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兼具臣和亲的双重身份,诗歌中对恢复北方有着比一般江湖诗人更为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再是他们与一般的江湖游士奔走干谒不同,他们没有干谒诗,多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