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认同的世界历史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主客体张力关系,唤起了各个民族国家世界意识的觉醒,由此逐渐地生成了世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认同。这个当代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一而再地引起各国学界持续而反复的研究、解读与重新思考。实际上,文化认同不仅是强化民族个性,通过他人确立自性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需获得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进而最终肯定自我、回归自我螺旋式展开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进程内在地蕴涵着当代历史主体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理想价值图式。  相似文献   

2.
“世界温州人”概念来源于温州文化软实力研究语境.其文化认同的独特性表现为:价值取向是回溯文化母体,从内外温州人互动中凝聚区域发展的民心;构成地域文化“离散”后认同的文化力是内驱力和危机感并存的;地域文化“凝聚”效应需要确立范畴化概念,利用温州地域文化的潜能,培育“案例温州”,增强认同效应;同时还必须保持“根文化对策”和“在地化”文化认同的统一,以维护世界温州人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 (identity)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文化认同是认同的核心内容。认同理论对世界区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区域化进程并非始于近代。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脚步 ,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就开始超越国家界限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世界。虽然这种区域世界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个主导的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 ,但它是人类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
妇女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权利如何保护是目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虽然,妇女的部分权利已经写入《宪法》和其它法律中,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对她们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保护机制应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欧洲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过去长期遭到人们忽视或者说漠视的理论,逐渐超越以往在阐述国际关系中人们所注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理论,成为在关注和研究国际关系时的一种举足轻重的因素。欧洲文化认同作为欧洲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于建构欧洲认同的基石,是与欧洲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欧洲文化认同的基础就在于欧洲共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共同价值观。欧洲文化虽然是由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所组成,但是这些欧洲国家民族文化大多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相似的文化发展历程和共同的宗教道德观。近代欧洲认同和欧洲一体化观念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陈琼 《学术探索》2007,(3):63-66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8.
9.
10.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开启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正确处理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方法论;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正能量的积累效应;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都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本意是彰显公平正义、科学价值,追求真理;积极进步的科学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推动世界潮流的正能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要坚持正确的路向,不断推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杂居于潇贺古道区域的多民族如何实现文化认同是需解开的历史之谜.作者关于生存环境、政府的民族政策、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族群自身等等,都是促成文化认同的积极因素,在建构区域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傅宁 《东岳论丛》2020,(11):155-163
旅美"韩华"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在教育、人格养成、语言以及日常、节庆与婚丧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多地融合文化特征。把旅美"韩华"一个多世纪的辗转播迁和国际关系史以及外交史联系起来进行审视,把旅美"韩华"保持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动力与这一群体的身份建构统一起来,并且通过旅美"韩华"积极参加"保产""保钓"和"反台独"等运动,反观"韩华"的自我身份认同;旅美"韩华"对中华文化既持守传播,又进行了变革,增加了更具生命力的成分;既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形象构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功的样本。  相似文献   

13.
在单位制逐渐弱化的今天,社区认同没有像预期那样成为单位认同的替代.针对利益链因素、共有资源因素和差异化因素等社区认同缺失的原因,以及社区认同与同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企业认同的区别,在社区管理中导入仿企业化模式,寻求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一致目标、共同利益和高效行动,不失为一种建构社区认同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危机与回应: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化生态的安全问题开始凸现。文化认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文化认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民族个性;锻造民族精神;培育社会理想;延续历史文化。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体应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精华、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方向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晖 《甘肃社会科学》2005,38(2):104-107
文化是探讨阶级认同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社会性别、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文化及其认同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形式来建构其阶级地位,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同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思想意识和娱乐体育取向的积淀,是人类区别于物的本质特征;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各种不同的划分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先进文化一旦被族群或国家认同,便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盛大节日,发生巨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持续地恒定地推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不断发展;要想使一种文化获得各民族的认同,就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持久而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超品 《学术探索》2014,(10):15-18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处在一个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之中.本文旨在阐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协调三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核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明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遗产,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所赋予的集体性文化意义与价值体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历史性的主体存在样式,一种无意识地集体认同的想象和构建过程,从而传达了一个"我们曾经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必须有利于建立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文化意义,实现与现时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这既是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要成为谁"这一未来主体性定位问题的积极回应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意蕴切入 ,指出现代化在促进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该过程所包含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因素 ,并结合当代社会实践 ,剖析与之关联的种种文化认同危机 ,进而为超越危机、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现代化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常建华 《江海学刊》2020,(6):174-185
清朝统治成功原因的讨论中有汉化、满化的争论,这种将满汉关系对立起来的分析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认识。康熙帝利用赏赐御制书法作品建构了新的满汉关系,从而实现国家认同。西安碑林坐落在原孔庙,在大成殿后自南向北延伸,清朝御碑晚出排在后面,然而这却象征着清朝接续中国的文化传统。西安碑林较多地保留了康熙帝的御书碑刻,这与西安的边陲位置、康熙帝爱好书法以及表达崇儒重道的文化认同有关。陕西地方官为清廷的西征贡献较大,康熙帝赐予前后担任川陕总督的佛伦、吴赫以及陕西按察使何嘏书法,佛伦、吴赫、何嘏则将这些书法作品刻石,表示与康熙帝的亲密关系以及歌颂皇帝的书法造诣和对汉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这为康熙君臣互动以及展示康熙帝才艺创造了好机会。康熙帝的御书展示具有博得官民政治认同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