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孙中山训政思想与其军政思想、宪政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2.
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标榜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开始实行宪政,从形式上看继承了孙中山的宪政主张,但从实质上看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实现宪政的途径、政权组织形式、党政关系、三民主义等宪政主张,结果没能挽救其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3.
解桂海 《理论界》2007,1(4):46-4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开创者,尤其是他在民主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廉政思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在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提出了培育国民先进的政治心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创建五权宪法、实行民主监察制、加强党的建设、推行全民政治、依法治国等廉政思想。孙中山的廉正思想以其独有的特色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廉政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批评认为孙中山的训政构想存在"实践困境",实质上这是片面解读训政而导致的错误推论。孙中山的训政理念以通过地方自治养成民主政治文化为根本使命,因而将荡涤专制依存的基础,确保导向民主。孙中山的训政规划也旨在完成训政的根本使命,台湾训政更以实践佐证了训政导向民主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为创建一支革命军队,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主张。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孙中山的建军思想作了评述。最后指出孙中山开创了近代资产阶级建军思想体系,是近代政治建军的奠基者。他所确立的一系列正确的建军思想和原则,为人民军队所继承和发扬,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琳琳 《理论界》2004,(4):266-267
汤寿潜,1855年生,浙江仁和天乐乡(今萧山县进化镇)人,原名汤震,字蛰仙。1890年,他怀着匡世救民,改变中国积弱受侮的局面,首倡变法,同年,出版其巨著《危言》一书,洋洋50万字巨著使朝野为之震动,因而,汤寿潜被称为“华夏第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享年61岁。汤寿潜一生著述颇丰,留有《危言》50卷、《奏准商办全浙铁路》、《尔雅小辨》20卷、《理财百策》2卷、《说文贯》2卷、《文集》多卷、《三通考辑要》多卷。在汤寿潜一生的理论贡献中,他的宪政思想虽然不是最光辉瞩目的,但是却为我国的宪政之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汤寿潜的宪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有着国父之称的中华民国肇创者孙中山为什么在创立民国后会逐步离弃其原先创建议会制民主政体的理想和诉求,进而效仿苏俄体制,发起以建立党国政体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实现其民国再造思想变化演进的一个初步透视和探析。孙中山思想转换的过程划分为:(1)二次革命,重举革命大旗;(2)东京组党,舍民主向往集权;(3)结束护法,走向师俄之路;(4)联俄容共,践行以党造国四个阶段。文章分别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孙中山本人的思想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以及在这一时期各个阶段中对国家政体的重新思考作一厘清。孙中山在早期从事反清斗争时,把在中国实现英、美等国议会民主制作为奋斗目标。然而,民国以来的政治现实的黑暗,不仅把孙的梦想击得粉碎,也使孙中山改从集权政治中寻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榜样效应,更使孙中山直接走上了以党造国、以党治国的社会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是国民党统治的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又是对国民党的有效制约,其中的民主成分为民主力量争取宪政民主提供了武器。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既不肯也不敢抛弃,但也不愿实行,而是采取武力压制与不断开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相结合的办法,这使其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陈亮 《南方论刊》2012,(9):58-59
孙中山先生关注民众的健康,积极倡导体育运动,提出"强种"、"保国"的体育思想,体现了健体以"强种"的民族忧患意识,表达了健体以"保国"的民族生存思考,抒发了健体以"振兴中华"的民族发展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前提、宪政建设的基础、根本要求、宪政建设的重点、实施步骤的思想作了探讨与阐述,指出邓小平宪政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复在近代中国史的地位在于他的思想启蒙活动.他所介绍和主张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他主张:保障公民自由是民主宪政的根本目的;通过代表制建立责任政府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并强调法治是宪政之下的法治,不仅治民,且要治官.严复先生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艰巨性的认识不是保守,而是睿智.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先初 《船山学刊》2002,(2):117-122
张君劢是近代中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宪政的实施。他以自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给历史贡献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任由后人研究和评判。一、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由其器物文明转向其制度文明。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一思潮从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几乎笼罩了整个…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从他的思想宝库里,我们可知他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虽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相当的距离,但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社会主义的,难怪他多次强调"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我们今天重温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在于继承他的某些合理成份,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晚清海权意识初步觉醒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海权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海权观:即以恢复和维护中国海权为核心,以建设海军加强制海权和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为主要内容,这对于收回和维护中国海权,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注重军事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激发了孙中山的爱国热情,他在与清政府进行斗争中,提出将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建立一个贤良的政府,提出防止腐败的政制,形成了他的廉政思想。推翻清政府后,尽管政局发生了许多变故,孙中山不断完善和践行他的廉政思想,做到以身作则,廉洁一生。  相似文献   

20.
杨度以进化论、工具主义、权威主义体认解读西方宪政文化,进而构建起其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参与了近代中国宪政文化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