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巍 《北方论丛》2000,1(2):16-19
“控制自然”这一观念的最根本的不合理的目标就是,把全部自然(包括人的自然)作为满足人的不可满足的欲望的材料加以理解和占用,其结果是将人对人的控制。自然主义的崇拜自然和工业主义的征服自然都应加以扬弃。控制自然的任务应是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即人性的解放。控制自然应重新解释为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自然和女性形象,可以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她对自然和女性的关注和同情,更加深切地体会西方"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迫,有助于引导我们积极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爱友善、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将控制自然论视为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并从技术理性蔓延、自然生态失衡、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等方面,在“支配自然”意义上指出控制自然论的某些理论困境。而“控制自然”在生存论层面的合法性常被忽视。生存需要是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基点,为应对自然提出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主动谋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奴役,而是持续性的反馈循环。反馈循环开启了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过程,在调适环境层面为控制自然论提供辩护。从支配自然走向调适环境,实现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诠释,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生存挑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镡鹤婧 《理论界》2005,4(5):16-17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从自然循环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第.  相似文献   

7.
论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庆 《东岳论丛》2000,21(2):83-86
随着生态伦理研究的深入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是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反映 ,这是把握人对自然道德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 ,人对自然需要且必须担负一定的道德责任 ,主要包括 :1 改造和维护的关系 ;2 获得和贡献的关系 ;3 利用和尊重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为 :1 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平衡和谐原则 ;3 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邹广文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可以说,能否合理地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是当代文化哲学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圣殿》的创作中不仅关注人的世界,也同样关注作为自然环境的外部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家在《圣殿》创作中不仅细致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还通过展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的对立,揭示出作家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破坏自然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0.
陈苏  陈书生 《中州学刊》2002,1(4):195-197
忽视自然的作用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重要原因。保护自然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把保护自然排斥在生产力之外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理论原因。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目的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卢梭指出培养自然人和培养公民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的契合点是人必然会远离自己的自然,这对我们当今教育中要倡导自然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批评视阈对美国美术进行历时性观照,我们发现美国美术尤其是绘画对自然的表现反映了从殖民地时期至今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这种认识和态度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总的看来,美国美术家的自然意识经历了一个从"非生态"转向"生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14.
财富生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第二类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第三类是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财富的生产过程是这三类过程的统一。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从"人本位世界"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社会过程出发,劳动是财富生产中惟一的人类耗费,这种劳动耗费构成社会财富实体,形成财富的值.在商品经济中,财富的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工伤保险体系是实现工业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和谐所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面对现阶段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将"控制成本"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吸引企业参保,发展预防和康复事业,提高基金运作效率,避免额外支出,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陈明镐 《学术探索》2004,(2):110-114
作者以中国古代文人即刘勰、李翱、魏了翁、杨维桢、钱谦益、王夫之、洪亮吉等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论中主张的本性与创作主体具备的条件,论述了本性的渊源,并探讨历代诗论强调诗人本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哲人开始,人们便触及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问题,但对艺术美与自然美在价值高低上作出比较,实际上很难得出最后的结论.为此,后来出现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生活美)的说法,其实并非一个科学的命题.艺术美与自然美作为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谁“高于”或者“低于”谁,而是“不同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把大学校园文化简单的变化视为创新是"泛创新".从个人或组织主观需要出发,把一切的变化都称之创新,以获取社会对创新的认可而得到的资源是伪创新.创新文化不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惟一目标,也不是大学的天然属性.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必须树立科学的校园文化知识与文化创新现,增加大学管理者的文化管理意识与文化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