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有两种赋:一种是朱熹说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另一种是李仲蒙说的“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从《诗经》的景物白描句子中,最能看出这两种赋的区别。现论述如下。一李泽厚同志说:“所谓‘诗言志’,实际上即是‘载道’……‘记事’……,就是说‘诗’本来是一种氏族、部落、国家的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文件,而并非个  相似文献   

2.
<正> 《船山遗书》中有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多种,这些著作中,除去一部分韵文(诗.词、赋)以外,其余的作品从广义上讲都可以算作散文。但是,我们不拟对王船山众多的学术文章进行研究,而只以《姜斋文集》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代表了王船山散文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正> 《诗》与《易》之间有某些关联,这一点,多少年来我已经受到过不少的启示了。尚秉和先生在其《滋溪老人传》中说,“始吾以《易》象失传,故易说多晦;乃浏览《毛诗》新旧各说,其晦黯与《易》同。”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说:“隐(言隐)和喻一样,而目的相反。‘喻’训‘晓’,是借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点;‘隐’训‘藏’,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的不明白点”。他又说,“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的‘象’和诗的‘兴’”;“……占卜家的语言中少不了象。诗人的语言中尤其  相似文献   

4.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2,(3):128-128
王国维《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王静安诗”云: “‘敷水条山’四字,亦疑节取放翁《东篱》诗: ‘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以平仄故,易‘华山’为‘条山’。然‘敷水华山’乃成语,唐于邺《题华山麻阳处士所居》即云:‘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又,〔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引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之说,谓华山之“华”,不当为去声。又云:“《水经注》卷十…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6.
《天子游猎赋》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天才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子游猎赋》几乎不为文学史研究者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一般认为,是《昭明文选》把游猎赋分成《子虚》《上林》二赋,其实这个错误从魏晋之际就开始了。如潘岳《关中记》所载:“泾渭灞浐丰镐涝潏,上林赋所谓‘八川分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左思的《三都赋序》说:“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庐橘夏熟’。”晋灼于“庐橘夏熟”一段注云:“此虽赋上林,博引异方珍奇。”郭璞注也割裂为二篇。萧统《文选》沿其误,题为《子虚赋》、《上林赋》,分属二卷。李善于《子虚赋》题下引《汉书》本传,也未明言这是误分之篇,非相如前作的《子虚赋》。此后,这一错误似乎成了定论,无人怀疑。《贞观政要》记载唐玄宗对房玄  相似文献   

7.
《校注》于《愁霖赋》后按云:“《艺文》卷二载曹丕、应玚《愁霖赋》。丕赋句云:‘脂余车而秣马,将言旋乎邺都’。丕不称邺为魏都或魏京而称邺都,似在曹操尚未为魏公时。魏公以后,便称邺为魏都或魏京了。观《朔风诗》、《王仲宣诔》可证。则此赋之创作时期,必在建安十九年之前可以推知。”元按,此说不确。曹操建安十八年五月为魏公,但邺下文人包括曹丕,在建安十九年以后的作品中,依然有称邺为邺都或邺城的,并非如《校注》所云“魏公以后,便称邺为魏都或魏京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汉赋给人的印象是“虚辞滥说”、“靡丽多誇”,但细读《两都赋》和《二京赋》,却有不同的观感,若校以有关史料,则更觉其内容“类皆有据”、“确然可信”。无怪《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亲到长安考察史迹之后说:“赋语文之词,固多张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睹,亦未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知两京台观之盛,班孟坚曰:‘轶云雨于太半,虹蜺回带于棼楣,’又曰:‘攀井干而未半,目眩转而意迷。’(按:见《西都赋》)张平子曰:‘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慄而耸兢??按:见《西京赋》)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辣,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遽为张大也。”(《长安志图》,《经训堂丛书》本,卷中)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有关汉代长安和洛阳的史料,除了近年在旧址的一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诗经稗疏》在名物训诂的辨正上,纠正了朱熹《诗集传》中不少错误,补正了毛《传》、郑《笺》之遗,其说精彩纷呈。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如《诗谱》谓‘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此别据《史记》谓‘雒阳为周召’之语,‘以陕州为中线而南分之,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也。’证之地理,亦可以备一解。至于鸟,则辨‘雎鸠’之为山禽,而非水鸟……于兽,则辨‘九十其犉’之语,当引《尔雅》‘七尺曰犉’之文释之,不当以‘黄牛黑脣’释之……于草,则辨‘蒌’为雚、苇之属,而非蒿蒌……于木,则辨《诗》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论述详尽,材料丰富,是我备课常翻阅的案头之书。该书第二十五章“辽代文学”第二节中论及辽道宗耶律洪基时说:“又有《题李俨黄菊赋》诗,‘昨日得卿黄菊赋,细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皆颇有韵致,较见功力,在辽代现存诗作中属上乘之作,曾引起南宋诗人陆游的注意,并被元人张肯(字继孟)括入词。”(上册,第481页)文末注曰:“《辽诗纪事》卷一引《莼渔词话》云:‘元张肯继孟括其词寄[蝶恋花]曰:‘昨日得卿黄菊赋,细剪金英…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长诗《离骚》,不愧为“古今第一等手笔”。然而,做为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诗中“上下求索”的内涵?古今学者,说法各异。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长诗《离骚》,可以说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清人王帮采在《离骚汇订》中,最初提出《离骚》艺术构思上的三大段之说,同时并指出:“《离骚》一大篇文字,‘信谗斋怒’为人题,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大段结束。其后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总是申明此意。文势累累如贯珠,若无端无绪可寻,却又一丝不乱,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刘熙载在《赋概》中也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相似文献   

12.
钟喇诗品》谈五言诗创作,说:“故诗有 春官》记载,“督檬”的职责如下:“掌播釜、祝、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 cj赋。”诗品》各 敌、垠、萧、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种版本,或作“故诗有六<肾’。其实,钟峪在 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这里,又一《序》的下文即说“弘斯_二义,酌而用之”。明说 次讲到“六诗”。可是,到了《毛诗序》,却径改是“三义”,上文怎么会说成“六义”呢?《诗“六诗”作“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品》明代刊本《夷门广砌、清刊本《砚本偶钞》二门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均…  相似文献   

13.
李伯敬同志《赋体源流辨》一文对于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赋源于诗说提出异议,认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把赋说成“六义附庸”、宋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以及直到晚近流行的赋体源于诗六义说,都沿袭班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李文首先引范文澜同志在《文心雕龙·诠赋》注解中一段话作为依据。范注驳斥赋体源于诗六义说是很有力的。但并没有就  相似文献   

14.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瑞辰按《齐风》‘衡从其亩’,《释文》引《韩诗》作‘横由其亩’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又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或从十久。’又曰:‘田象形,口十,千百之制也。’是亩之一纵一横,实兼东西南北之象。此《诗》‘南东其亩’,盖言南以该北,言东以该西也。”  相似文献   

15.
<正>《文选·宋玉〈风赋〉》云:"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李善注:"枳,木名也。枳句,言枳树多句也。《说文》曰:‘句,曲也,’古侯切,似橘屈曲也。《考工记》曰:‘橘逾淮为枳。’"李注影响极大,后来注家多依其说,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的《陌上桑》,着力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勤劳而又美丽的农家少女的形象。这女子名叫罗敷,很喜欢采桑养蚕。现代的研究者大都认为,诗中通过写一个太守调戏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从而赞美了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愚蠢和丑态。最近我反复读此诗,感到说太守调戏罗敷根据不足。第一章集中写罗敷的美丽迷人,第二章才写到太守。“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后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垂五千年,其文学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世所罕有,文学理论往往伴随着文学创作而产生,自从魏晋南北朝,用“文”“笔”两分法,将作品加以概括后,则“文”即韵文,“笔”即散文,介乎韵散之间的曰“骈文”。于是韵文、散文,骈文构成了中国文学体裁分类的三种基型,历千百年不稍变。 从事文学理论的学者,就沿着这三种基型分道扬镳,于是在韵文理论方面,继钟嵘《诗品》之后而有诗话、词话;在散文理论方面,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而有文话,在骈文理论方面,继萧统《昭明文选》之后而有评点、选本和四六话;研究辞赋理论的有赋话;小说、戏曲是后起的异军,从事评论的又有小说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象》诗的注释有一个明显失误,它这样解释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出处:“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这处误作‘齐巳’为‘齐己’姑且不论,尤为严重的失误是;这句诗原非齐巳所作、齐巳亦无题为‘侠  相似文献   

19.
赋体文是由《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演化而来的。《文心雕龙、论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日‘赋’。‘赋’者,销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认为赋是体物写志的,这个概括很精当。“物”、“志”范围很广。《文选》赋类前面放的“京都”、“郊祀”、“耕籍”、“畋猎”、“宫殿”类所写的“物”是指与帝王生活有关的物,抒写的是合于帝王好大喜功的“志”。除此之外,更能打动人心,流传久远的恐怕是那些描摹一般景致、不太追求比并寄托、不重经国体野、更重作者个人情志的小赋。这类赋,《文心雕龙·诠赋》在大赋后讲:“至于草…  相似文献   

20.
略论陈师道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陈师道诗歌的艺术成就,历来褒贬纷纭,揄扬者推他为宋诗之冠。“予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曰:‘无出陈师道无己’。” (《冷斋夜话》卷二)陆游说:“陈无己诗妙天下。” (《渭南文集》卷二八)清代有人说他是“北宋巨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排击者则痛下贬辞。王夫之说他“刻意冥搜,止堕(?)盐窠臼”(《夕堂永日绪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