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华  孙耀辉  陈翠玲 《职业》2020,(10):47-48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畜牧兽医专业确立了三大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以"课程设计项目化、项目内容职业化、教学实施行动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原则,构建了"校内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的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观念,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传统<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职院校教工党员"五化"教育与同步考核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要求,提高教工党员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构建高职院校教工党员"五化"教育与同步考核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创新教工党员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品质化、智慧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为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基于"创新、创业、创造"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改革,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李开贤 《职业》2016,(35):75-77
"3+3"分段培养模式是2012年江苏省开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之一.所谓"3+3"分段培养,是指参与衔接的对口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设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分阶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衔接模式.可见,"课程"的衔接是该试点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载体,理当受到重视.苏教职[2015]14号文件中指出"分段培养项目应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均要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然而,"3+3"试点项目已有4个年头了,课程体系建设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是当前备受职业教育界关注的一种培养模式,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都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重视.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工学结合的探索中,尝试构建"工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根据实践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说明"工学互动"是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探讨实施"工学互动"的具体举措,提出深化"工学互动"改革的进一步思路.  相似文献   

7.
姜蓝  王静  刘巧艳 《现代交际》2014,(11):35-36
2014年秦皇岛市以建设"中国智慧旅游年"为重点,推进旅游产业改革,以构建"国际化、智能化"的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的跨界旅游人才是关键。本文结合秦皇岛智慧旅游产业人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托本地高校资源,提出了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洪敏 《职业》2017,(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中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加强德育教育,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模式,采取"管育并重"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根本作用.本文对中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洪亮 《职业》2008,(15):78-79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构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与外延的诠释较多,但都不够确切.  相似文献   

10.
吴征 《职业》2016,(3):132-134
本文提出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特点,构建金字塔形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以"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方式渗透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三年三阶段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在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定岗实习和创新创业中实施,突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高速化下生活环境的复杂化、"高考主义"影响下教育的单一化与封闭化、模式化家庭关系内部分青年价值选择的被动化、新媒体流行下青年群体压力的扩大化、"泛成功学"影响下"鸡汤思潮"的泛滥化、以及现有"成功体制"隐性的"阶层分化",共同影响着部分青年易成为积极性与被动性并存、高志向与弱意志共生及爱模仿、喜盲动与易迷失相统一的"盲青".在经济强国需要持续奋进的"动力源"、文明强国需要敢于斗争的"引领者"、人才与科技强国需要理性有为的"青春派"、以及生态强国需要热爱生活的"行动派"等强国背景下,有必要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社会化、改进基础教育固有模式、构建科学"成功机制"等方面入手,帮助青年逃离"盲青"圈,成为既能自主理性思考又能积极实践的新时代强国青年.  相似文献   

12.
胡莹 《现代交际》2011,(3):181-182
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科学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关冰  龙漪 《职业》2016,(35):24-25
为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管理现代化需要,并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从2015年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部分职业院校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等示范高中,德、法、英、日、瑞士等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及北京市属优质本科大学合作,举办"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即"贯通培养试验",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能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焦旭伟 《职业》2016,(29):50-52
工匠精神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培养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但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单方使然,需要多方配合.教师集体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教育概念,对于构建多方配合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教师集体的要义出发,探讨了技工院校基于教师集体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还是一种集音乐、戏剧、饮食、造船工艺于一身的"跨界"文化,体现出广府文化的与众不同. 一、龙舟与音乐、文学紧密结合 龙舟是一种体育活动,培养我们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精神;同时,广府文化还有一个与北方区分的特质,就是大量融入了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6.
马红 《职业》2012,(8):35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物流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方面,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偏差。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学校通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课程改革"模式,探寻出真正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通  相似文献   

17.
张丽梅 《职业》2022,(3):29-31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为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本文结合学校铸魂育人工作实践,对构建"三融"联动具有职教特色的"三全育人"实施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提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国内外课程研究现状 著名学者姜大源以此为参照,率先进行了本土化尝试,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其特征是:职业教育要关注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规律,职业教育要关注基于认知的学习方式和基于工作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要关注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追溯"供给侧"的源起,了解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原理;进而分析"需求侧"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难于开展和学科魅力削减等问题和相应改革;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供给侧"的视角转换改革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供需关系"、提出宏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供给侧"视角的改革路径和微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供给侧"视角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杨建军 《职业》2014,(5):41-41
中职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注重教学环节中的动态生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