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姬瑞海 《职业》2018,(32):22-23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依托,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构建区域技术技能资源集聚中心,是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四维度构建政策保障机制、组织机制、评价与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实施技术技能积累的根本保障。本文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技术技能积累模式,提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谢伟燕 《职业》2013,(11):39-4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然方向。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下,理顺合作关系,更新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构建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及管理体系,以双赢互利为原则,不断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育人才。  相似文献   

3.
章素华  张爽 《职业》2017,(30):85-87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遵循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循序渐进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等原则,通过对中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从中高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等衔接途径研究,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乐颖 《职业》2016,(30):45-46
本文阐述了在高职教育中实践"跨界教育"改革的探索思路,即通过政校行企联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互动的课程学习平台、培养多学科领域合作的教师队伍、构建完善灵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学校管理跨界化、技能培养跨界化、顶岗就业跨界化,培养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基于"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刘佳 《职业》2017,(29)
自2015年起,笔者学校开始了焊接示范群项目建设.专业群以焊接加工专业为引领,辐射带动了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制造与维护和汽车钣金与涂装三个专业.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内强管理,外塑形象,融入社会,服务经济"方面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先后完善了四个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推广了"创新型一体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元化人才评价模式;根据"内培外引"的教师培养计划,打造结构合理的"四梯级"师资队伍;完善了"政、企、行、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各专业建设的特色越来越明显,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曲家民  薛贯鲁 《职业》2017,(22):36-3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几年,济宁市技师学院积极与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济宁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部门合作,运用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探索出了政、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改变了技师学院只谈"工学结合",不提应用研究、不搞技术输出的局面.笔者以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济宁市中小企业管理局、技师学院、中小企业合作为例,对济宁市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做以简要剖析,以探索技师学院科研团队校企合作,提升研发、技术服务能力,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高技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服务运行机制,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永敬  陈玉花 《职业》2011,(26):58-59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办学过程中,政、企、校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三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职业》2017,(18):47-48
近几年,义乌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特别是小商品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2017年,政府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迈向新的台阶.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义乌,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财经商贸类的国际贸易、商务外语等专业紧紧围绕义乌跨境电商发展,整合原有专业资源,融入电子商务专业,构建跨境电商专业群,"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益组织孵化园是以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为目标,构建起的政、企、社跨界合作平台。在上海市徐汇区的公益组织孵化园.已形成了生活服务中心与区级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机构联办、中心与实践基地项目联动、孵化园与实践基地服务联合的“园区、中心、基地”三位一体的”三联”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露 《职业时空》2014,(12):14-17
政校企三方联动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上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正视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践现状,聚焦创新动因,凝聚发展共识,从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层次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缪建军  朱慧玲 《职业》2022,(7):21-23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结合等做法,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园区大学力改传统的企业本位或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纪振  李东升 《职业》2017,(2):22-23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办法,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推行校企合作是关键.当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上.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绩效如何、怎样进行评价,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笔者尝试对所在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主要是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合理评价各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迎接挑战,以服务产能提升为己任,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地方政府则应积极履行职责,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促使政、校、行、企形成合力,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产业能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原动力。大学生作为这一重要使命的承载者,理应成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本文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瓶颈,借鉴国外先进的"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战略理论,探索在我国建立"政—企—学"深度融合的开放性创新创业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和资源整合作用,展现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依托成熟企业,实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营。  相似文献   

17.
高雁南 《职业时空》2015,(3):16-17,20
校企深度合作下的订单培养和"前校后企、校岗直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徒式教学体系、"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逐层递进的实践体系,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伟  夏云春 《职业》2017,(12):21-22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所在,本文所介绍的"一部一企,部企联动"创新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学校、专业部、企业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9.
朱祥贤 《职业》2014,(32):82-83
"校行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行企"合作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可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包红 《职业》2012,(5):91-92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创造了"名校+名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顶层设计、高端发展作为专业建设理念,着眼于行会驻校、订单合作以及引企入校,在技能竞赛、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和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成绩显著,为省、市职业教育树立了新的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